淄博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1-02-16 淄博市统计局

保险业快速发展。现有商业保险分支机构37家,其中,财产保险机构17家,人寿保险机构20家。从业人员达2.4万人,比上年增长9.1%。保险业总资产达105.03亿元,增长29.77%。实现保费收入63.34亿元,增长33.51%。其中,产险保费收入19.94亿元,增长40.6%;寿险保费收入43.41亿元,增长30.49%。支付各项赔款与保险金10.18亿元,增长20.63%。其中,产险赔付7.74亿元,增长13.15%;寿险赔付2.45亿元,减少59.26%。保险深度为2.21%,提高0.35个百分点。保险密度为1500元,人均提高350元。

九、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全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98项,其中,农业领域11项,工业领域128项,医疗卫生领域51项。获得省以上科学技术奖17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全年签订技术合同300项,新增253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6.08亿元,增加3亿元。国内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增加。专利申请量7125件,增长20.19%,专利授权量3488件,增长107.1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81件,增长13.77%。

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按新办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6家,增加43家。年内新增10家院士工作站,累计达27家;新增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累计达29家;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增加3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研究中心282家,增加60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65家,增加23家,其中,国家级增加1家,达到8家。

科技人才队伍壮大。全市拥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中青年专家2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3人;院士工作站进站院士增加6人,达22人。年末,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累计达28100人,中级专业技术资格93800人,山东省首席技师14人,技师、高级技师累计达13856人。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为98.96%,学前一年入园率达100%,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招生44681人,毕业49678人,小学在校生辍学率为0;初中毕业生50134人,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升学率为66.85%,初中在校生辍学率为0.62%。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招生74260人,在校生170851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1.59%、35.29%和13.12%。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31229人,比上年减少2502人;在校生102359人,毕业生29093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786人和2871人。

2010年各类教育基本情况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现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站88个,文化(艺术)馆9个,博物馆15个,公共图书馆9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个。拥有全国统一编号报纸7种,刊物8种;省内部资料8种。有线电视用户和数字电视用户分别达到99万户和53.11万户,比上年增加7.73万户和4.01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9.3%。“全球通”电影城观影人数首次进入全国50强。

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年末,拥有卫生机构1449个,较上年增加63个;其中,医院124个,增加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2个,增加16个;乡镇卫生院94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4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个,卫生监督机构10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64万人,分别增加0.18万张和0.1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达1.1万人,注册护士0.98万人。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人数6582人,下降14.39%;报告传染病发病率152.54/10万,死亡率为0.12/10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比上年降低13.32/10万和0.2/10万。

体育盛会大展风采。建设了一流的体育场馆设施,营造了一流的城市环境,提供了一流的服务保障,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二届省运会、亚青赛等大型赛事。本届省运会我市共派出1458人参赛,比上届增加560人,参赛项目达25个。共获得奖牌613枚,比上届省运会增加153枚,其中金牌293枚、银牌145枚、铜牌175枚,分别比上届增加108枚、14枚和31枚。

十一、城乡建设

“两区三村”改造加快推进。本年“两区三村”住房整治工程总投资85.4亿元,比上年增加44.8亿元;安置户数达60413户,增加30132户。其中,“两区一村”整治改造项目70个,占地面积(或规划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改造项目30个,增加14个。完成拆迁面积217.73万平方米,增加107.73万平方米,完成安置房面积197.27万平方米,增加123.27万平方米。城郊农村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顺利进行。本年城郊村开工拆迁村庄153个,开工建设村庄203个;完成农村危房安置改造10677户,增加2613户。

保障性安居工程顺利实施。全年经济适用房施工面积58.19万平方米,竣工14.6万平方米,竣工住房1745套;全年开工建设廉租住房2.79万平方米,竣工2.12万平方米,新增廉租住房保障1476户。

市政建设再上新台阶。围绕省运会召开进行了一系列城建重点项目建设,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完成投资37.91亿元,增长24.05%。建成区面积达269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7.01平方公里。扩建、改建道路56条,年末城市道路长达1509.59公里。新建1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达14座;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4.9万吨,污水处理能力达79.8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2%。城市平均每天供水84.58万吨,供应液化气、煤制气、天然气总量分别为5万立方米、1.67万立方米、5.23万立方米。城市使用液化气、煤制气、天然气总共64.4万户。

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提高。年末,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达8084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2371公顷。年内新增园林绿地286公顷,其中,公园绿地10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2%,绿地率达36.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92平方米。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年末,全市土地面积59.65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1.22万公顷,林地面积10.49万公顷。全年建设用耕地为1090公顷,年内生态退耕面积8.93公顷。农用地、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42.09万公顷、11.50万公顷。

水资源集约利用。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达12.02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9.45亿立方米,年开采地下水7.27亿立方米。全年用水量10.54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1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1.26亿立方米,增加0.15亿立方米;工业用水2.37亿立方米,与上年持平;农业用水6.27亿立方米,增加0.58亿立方米;生态用水0.63亿立方米,增加0.36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