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乐清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1-03-31 温州市乐清市统计局

教育水平和教学设备同步提升,新建校舍6.79万平方米,全年教育装备总投入达3358万元。目前,全市拥有省市级教育强镇(乡)28个,温州市级示范小学19所,示范初中11所;创建温州市现代化学校4所、素质教育示范学校4所,省级重点中学6 所,温州市级重点中学4所。

技术创新力度日益加强。2010年我市围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要求,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首次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列入国家火炬计划17项、星火计划26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3项,列入省级重大科技计划暨省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科技合作项目1项、省级新产品228项。积极推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家,累计17家;温州市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0家,累计19家;乐清市科技企业研发中心25家,累计70家。成功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累计64 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8家,累计137家。积极做好专利示范创建工作,我市全年专利授权量达2829件,比上年增长58.31%,增速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45件,比上年增长45%。强化市科技孵化创业中心服务功能,科技孵化创业中心自2006年建成投入使用至2010年底,累计入孵71家企业,其中45家企业高新产品已研发成功,培育了28家规模以上企业,2家企业的年产值超亿元,园区企业产值累计超9亿元,科技孵化创业中心入选为“省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十、文化、卫生、体育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全力推进,现有乡镇综合文化站21  个,省文化示范村 6个、温州市文化示范村34 个。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共组织“真情送服务建设新农村”下乡慰问演出38场,越剧送戏下乡演出131场,放映免费数字电影8376场,顺利推进广播“村村响”工程,已有705个行政村建立了广播室。文艺创作取得了新成果,多项获奖。其中声乐作品《对鸟新唱》和舞蹈作品《竹儿青妹儿》双双获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我市图书馆新增藏量23387册(件),馆藏总量达29.76万册(件),接待读者18.22万人次。

切实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全力做好甲流、手足口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发展,2010年,全市已有参合农民83.8万人, 人均筹资200元,参合率为91.3%。全面提升妇幼保健工作质量。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1.76%;孕产妇死亡率7.71/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17‰。医疗基建不断改善,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加强,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和妇幼保健院迁扩建工程投入使用,年末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含个体诊所)816 家,其中医院、卫生院数57 家。年末卫生技术人员5119人,其中医生4561人,注册护士1193 人。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全年市本级共举办各类比赛活动20次。积极开展体育创强创特工作,现拥有省体育强乡镇数达到17个,名列温州市首位;创建市体育特色村10个,总数累计达到110个;顺利通过省体育强市复评验收。加大投入改善体育设施,新体育中心正式开工,新建农村全民健身苑76个,现共有村级全民健身苑791个,;新建篮球场58个,现共有564个。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全市现有各类经营性体育场所325家、体育旅游企业7家。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我市围绕“实力乐清、魅力乐清、和谐乐清”建设战略和“宜居宜创业”的发展目标,继续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力度,全力推进中心区建设,积极推进市政园林基础设施建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已投入使用,其中磐石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量已达到3.5万吨。城市给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已经全面开工建设,完成投资额4677万元。全市共建成农村集中式水厂(站)242座、分散式供水点88个,农村改水累计覆盖率达98.06%,全市饮用水安全普及率提高到85%。环卫设施建设加强,乐成蛎灰窑垃圾填埋场和大荆蒲湾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主体工程已建成。

生态村镇创建有序开展, 环境污染整治得到加强,我市已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乡镇8个,温州市级生态乡镇4个,温州市级生态村62个。全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于或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 340 天(用365*93.2%);区域环境噪声54.2 分贝;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成效进一步显现。“十一五”期间,我市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426元,比上年增长1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798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0.4个百分点,从而使得两大收入差距比上年进一步缩小。从收入结构看,工资性收入仍是居民收入构成中的主要来源,经营性收入随着经济的恢复增长加快,家庭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占比虽小但增幅较快。

居民消费能力日益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2423元,增长11.6%,其中,人均食品支出6742元,比上年增长16.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农民人均消费支出7196元,比上年增长8.5%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7%。消费结构升级较快,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汽车30辆、彩色电视机197台,家用电脑96台。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汽车9辆、彩色电视机144台、家用电脑44台。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建筑面积46.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8.72平方米,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5.6和 5.62 平方米。

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完善救灾救济和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生活救助机制不断规范,集中供养政策落实到位。2010年全市共有低保对象7726户13599人;扩大救助覆盖面,支出医疗救助金额961.8万元;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540人,集中供养率达到100%,集中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年9808元。稳步推进公共事务管理体系,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工作,火化率继续保持100%。加强了婚姻登记和收养登记工作,办理结婚登记14683对,离婚登记1550对。

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6.06万人,其中企业职工23.10万人,分别比2005年增加11.27万人和11.06 万人;全市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8.36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2.73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5.63万人),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1.36万人、10.81万人和7.66万人,分别比2005年增加22.58 万人、6 万人和6.2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