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3-23 南京市江宁区统计局

工业经济效益增速大幅度上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217.0亿元,增长36.3%,增幅比上年提升17.7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利税总额136.3亿元,增长55.7%;实现工业利润90.7亿元,增长61.5%。呈现利润增幅高于利税增幅、利税增幅高于销售增幅、销售增幅高于产值增幅的良好态势。企业亏损面为14.9%,比上年末下降5.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了8.0亿元,比上年下降40.3%。

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继续提升。全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302.5亿元,增长82.7%,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23.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197.9亿元,增长49.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15.5%;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147.2亿元,增长33.4%,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11.5%;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135.0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10.6%。

建筑业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建筑业施工产值220亿元、施工面积124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20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43.8%、12.7%和50%。完成建筑业入库税收9.8亿元,增长6.5%。全区建筑企业资质等级进一步提升。全年新发展一级资质企业15家,二级资质企业17家,目前共拥有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316家(含市政企业),其中一级资质建筑业企业32家,二级资质企业78家。全年共创国优工程1项;申报省优质工程8项;创市优质工程(金陵杯)61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增加。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突破600亿元,达到了630亿元,比上年净增近110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全区城镇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90.8亿元,增长21.8%;房地产投资99.1亿元,增长29.6%;农村非农户投资140.1亿元,增长14.3%。

投资结构优化。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倍;第二产业投资372.5亿元,增长16.5%,其中工业投入365.1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投资250.8亿元,增长27.1%。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1.1:59.1:39.8。

全年共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为84.5万平方米和76.0亿元,比上年分别下降47.7%和22.4%。

城市化功能进一步提升。一是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突出。境内绕越高速、宁杭高速、双龙大道高架等建成通车,年末全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总里程达361公里,密度居全省前列;火车南站、京沪高铁、宁杭城际、宁安城际等工程加快推进;地铁一号线南延线建成通车,地铁三号线、地铁六号线启动建设,实现与主城快速融入、无缝对接;机场二期、滨江码头加快建设,进一步凸显了江宁大交通枢纽地位。二是区内交通路网形成体系。东麒路、江宁开发区至滨江连接线、将军大道等主干道全线通车,新改扩建道路100公里,构筑了便捷的区内交通路网体系。三是市政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建成长江引水二期工程,日供水能力达95万吨;实施“川气”引入工程,全区燃气管网总长达800多公里,燃气用户14万户。四是城市综合功能不断提升,建成天印公园、竹山文化休闲公园、城中市民体育公园,牛首山、方山环境全面改造升级,成为居民休闲旅游首选。河定桥商贸区、胜太路商业街形成特色,城市商业业态加快调整,大学城商贸配套日趋完善。五是镇村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投入13亿元,全面实施20个集镇出新改造,汤山、谷里、铜井、丹阳等集镇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建成省市区级新农村示范村115个,建成农村水泥路1980公里,实现农村公交和区域供水“村村通”,达到全省一流水平。

五、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较快发展。2010年全区又进一步优化调整公交线网,新开辟调整公交线路23条,新增公交车辆136辆,最大程度将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实现 “零距离”换乘。同时为解决“地铁、公交最后一公里和市民短距离出行”问题,新建设了39个自主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全区全社会各种运输方式共完成货运量2370万吨,货运周转量264935万吨公里;全年完成客运量1329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08302万人公里。

旅游业快速发展。通过成功举办第二届江宁“春牛首文化旅游节” 、 “南京汽车4S园”杯(江宁)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和“第二届南京汤山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等盛况空前三大旅游节庆活动,促进了江宁旅游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60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1.4%;实现旅游总收入32.6亿元,比上年增长62.8%。全年又新创建了3个南京市旅游重点街镇,1个南京市自驾游基地,1个南京市乡村旅游度假酒店。

六、国内贸易、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持续较快发展。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97.7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在各行业中,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0.9亿元,增长7.0%;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71.9亿元,增长22.7%;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0亿元,增长27.6%;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3.9亿元,增长14.6%。全年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93.9亿元,增长40.6%;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消费品零售额103.8亿元,增长7.6%。

外向型经济平稳上升。全区外向型经济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全年新批注册外商投资企业97个,其中千万美元以上项目53个,注册协议外资1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8%;实际到帐注册外资7.2亿美元,增长20.2%;出口创汇35.5亿美元,增长18.3%。“走出去” 多元开拓市场和合作领域更加广泛,服务外包异军突起,发展良好。全年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8.5亿美元,增长13.3%;完成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2.95亿美元,增长46.1%。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全区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大关,实现238.7亿元,比上年增长45.8%;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57.2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目标105.8%,增长30.0%;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3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目标106.9%,增长26.1%;上划中央收入66.9亿元,增长35.7%。全区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支出达到83.8亿元,增长27.4%,政府性基金支出78.1亿元,增长1.7倍;社会保险基金支出5.5亿元,增长19.6%。财政收支继续保持平衡。

金融运行稳健。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88.2亿元,比年初增加174.2亿元,同比增长24.4%。其中企业存款317.9亿元,比年初增加11.6亿元,同比增长10.3%。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6.7亿元,比年初增加55.2亿元,同比增长21.1%;全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34.1亿元,比年初增加63.1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短期贷款172.6亿元,比年初减少7.0亿元,同比下降3.9%;中长期贷款353.7亿元,比年初增加66.4亿元,同比增长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