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3-23 南京市江宁区统计局

2010年是江宁“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和“三个发展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同心同德,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奋勇争先,全区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圆满地完成了年初人代会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和任务。

一、综 合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并经上级评估,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600亿元大关,达到了620.2亿元,比上年净增11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1%,比全市平均增速高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32.1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389.5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198.6亿元,增长13.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公安户籍人口计算)突破6万元,达到64640元,折合美元达到9760美元,预计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到57900元,折合美元达到8740美元,标志着江宁经济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台阶。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0:62.1:31.9调整到5.2:62.8:32.0。

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一是开发园区经济占全区经济比重继续上升。开发园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总收入、工业投入分别占全区总量的47%、54.5%、65.4%,分别比上年增加0.6个、0.6个和1.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区总量的71.9%。其辐射和支撑作用继续增强。二是街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全区10个街道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均超过亿元,平均为47260万元,比上年增加5071万元。江宁经济开发区(含科学园)地方财政总收入达82.3亿元,东山街道达到17.2亿元,分别居开发园区和街道之首。

就业和再就业继续实现城乡全统筹。通过强化就业保障,加强就业指导、培训和援助,建成区、街道、社区三级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成功创建成“充分就业区”。全年共新增就业岗位24689个,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7544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14463人,发放就业专项补贴资金223万元,援助521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助新生劳动力实现就业537人。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下,处于全市较低水平。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农业产值31.9亿元,增长13.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较高生产水平。水稻亩产576公斤,比上年提高7公斤,油菜籽亩产146公斤,与上年水平相当。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在较好的生产水平。全区粮食总产达22.9万吨,油料总产量2.7万吨,蔬菜总产量49.2万吨,瓜果产量15.3万吨。

高效设施农业成效显着。全年新增高效农业种植面积3.2万亩,累计达到20.8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2万亩,累计达到8.5万亩。设施农业已在江宁、谷里、汤山、横溪、湖熟等街道广泛开展,部分社区还采用了高标准的钢架大棚基地,扩大设施农业规模。同时积极加快技术更新,采用水果黄瓜、小番茄、小西瓜、红颊草莓等新品种,采用防虫网、遮阳网、彩色膜等新材料,采用菜套瓜、菜套菌、菜套菜等新模式以提高种植效益。全年建设无公害农产品11个、绿色食品26个、有机食品3个。

林业、畜牧和水产平稳增长。全年林业产值达到4955万元,比上年增长2.5%,全区完成成片造林面积1.31万亩,超额完成了市级1万亩的成片造林任务。其中高等级公路绿色通道2116亩、河道绿化100亩、江河生态防护林2124亩、生态景观林2175亩、绿色产业工程6623亩,建设绿化新村200个。牧业产值实现7.8亿元,比上年增长8.3%;渔业产值实现12.7亿元,增长5.1%。全区多数畜产品比上年略有增加并维持了较高的生产水平。生猪饲养量25.4万头,比上年增加0.4万头;家禽饲养量468万只,比上年增加7万只;猪牛羊肉总产量3.5万吨,禽蛋产量2.2万吨、牛奶产量4.75万吨,都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区继续加快畜禽规模养殖工程进程。规模养殖比重稳步递增。截至年底,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为:生猪68.2%,奶牛98.2%,家禽90.3%。全区百头以上奶牛养殖小区18个,30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12个,5万羽以上蛋鸡养殖场6个,江苏省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11个。全区渔业生产则以高效渔业为主并提档升级。以秦淮河圩区5万亩青虾和无公害水产养殖带、江宁长江洲地水域滩涂万亩江鱼养殖带、汤铜路休闲渔业产业带等高效渔业规模化养殖带,正成为全区水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湖熟“奇水”园、杨柳湖、淳化五城圩、禄口黄桥滩等特种水产品规模养殖基地已成为南京市高效渔业的重点基地。全区18.6万亩水产养殖面积中,特种水产养殖面积达10万亩,高效养殖面积达7万亩,无公害养殖面积达8.5万亩。全年实现水产品总产量5.2万吨,比上年增长1.6%。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1.1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继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年完成机播面积28.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8.9%;完成机收面积35.9千公顷,增长4.5%;机电灌溉和机械植保分别达到了50.5千公顷和39.0千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6.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6%;拥有大型拖拉机566台,净增41台;拥有联合收割机253台,比上年增加2台。全区还围绕堤防库坝加固、河塘清淤等大做水利土方,积极推进水利建设,先后开展全区中小河流整治、二干河一期河道整治等多项省市工程,开工建设了二干河三期、云台河、汤水河整治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区共疏浚县乡河道210条,整治塘坝4220多面,完成清淤土方3070.8万方。着重解决了主要道路和集镇周边河道河塘淤问题,全年完成了500万土方整治任务。全年共完成水利土石方626万方,比上年减少585万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进一步提速增效。全区通过创建特色产业来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使全区工业生产提速增效。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市考核评价口径,下同)完成总产值1276.2亿元,比上年增长36.1%,增幅提升12.8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302.8亿元,现价同比增长30.4%,增幅比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10.0亿元,增长20.3%;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3.8亿元,下降10.7%;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增加值0.5亿元,增长10.6%;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增加值53.3亿元,增长45.5%;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5.5亿元,增长5.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21.2亿元,下降1.4%;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137.6亿元,增长44.8%;私营企业完成增加值65.2亿元,增长10.5%;其他企业完成增加值5.8亿元,增长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