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4-21 福州市统计局

加快推进城市沿江向海发展,着力构建“大福州”城市空间结构,做好城市山体保护、内河景观整治和园林绿地系统等工作。市区面积178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20.22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总长度1101.3公里,道路面积2326.7万平方米,新增道路面积220万平方米,新建扩建道路48条。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市民出行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拥有公交车营运线路161条,公交营运车3498标台;各类出租车5809辆。城市供电、供水、供气能力进一步增强,供水工程管网水质综合合格率超过99%。市区共有自来水厂8座,日综合生产能力148.5万吨,全年供水总量3.90亿吨,其中生活用水2.06亿吨;液化气供气总量7.52万吨,其中家庭用气3.07万吨,城市气化率98.9%;天然气供气总量7412.5万立方米,其中家庭用气3017万立方米。全社会用电量达264.26亿千瓦时,增长15.5%,其中居民用电达59.01亿千瓦时,增长15.1%;工业用电达157.32亿千瓦时,增长17.4%;农村用电达3.13亿千瓦时,增长2.0%。

城乡建设

努力打造宜居城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坚持高标准建设,新改扩建福飞路等23条城区快速路、主次干道及25条支路街巷;动工建设淮安大桥、琅岐闽江大桥,加快建设林浦大桥和螺洲大桥,鼓山大桥建成通车;新辟公交线路27条,新增公交车807标台,新投放出租车1222辆,新增停车泊位1231个;实施白马河、晋安河(光明港)、磨洋河等主要内河综合整治,白马河步行道全线基本贯通;琴亭湖建成开园;连坂、长安等7座污水处理厂和红庙岭垃圾填埋场扩容工程、福清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实现每个县(市)至少建成一座污水处理厂的目标要求。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增加环卫设施的投入,实施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改造800幢建筑立面景观,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主干道架空缆线下地。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畜禽养殖污染、石板材行业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等专项治理成效明显,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4%,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8.9%。

积极推进荆溪、青口、龙田等3个省级试点小城镇和10个市级示范性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58.5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15公里,全市建制村通客车率达92%。解决农村21.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000口,新建改建农村卫生户厕2.87万户。新建或改造农家书屋7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7个、乡镇卫生院14所、示范性村卫生室17所。建成省级乡镇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中心9个。基本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和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

贸易、旅游

城乡消费市场繁荣活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覆盖乡镇率达98.7%。现代物流业加速发展,国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12家,一批物流配送中心加快建设。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一系列常设性的展会连年不断,带动了广告、住宿、餐饮、旅游、通讯、购物、交通、娱乐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

消费能力不断加强。全市建设和改造“农家店”320家,增长53.1%。继续实施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家电以旧换新产品54.44万台,销售额20.15亿元。拥有大中型专业批发市场55个,总面积250万平方米,连锁经营企业58家,网点2123个,配送中心7个。拥有生猪直控基地28个,年出栏量55万头;禽蛋基地10个;蔬菜基地面积8000公顷,蔬菜基地产量90万吨。共有5家企业31类产品获得绿色食品使用权,42家副食品生产企业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市场购销两旺,消费持续升温。居民消费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消费热点进一步拓宽。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商品零售额中,家具类增长69.6%,金银珠宝类增长51.6%,汽车类零售额增长37.7%。

会展业稳步发展。全年共举办各类会展活动142场,其中全国性会展12场。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海交会”、第七届“商交会”以及首届“版博会”等,设展规模、参展单位以及洽谈客商、参观市民均创历届之最。“海交会”期间,全市共签约外资项目183项,利用外资26.73亿美元,签约成果实现历史性突破;其中,签约台资项目56项,利用台资10.88亿美元,比上届增长3.4倍。

对外经济持续发展,外贸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新批千万美元以上外(台)资项目50项,合同金额9.6亿美元。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达186项,增长29.2%,合同金额达16.73亿美元,增长36.1%,实现实际利用外资(按验资口径)11.85亿美元,增长14.8%。实现进出口总值246亿美元,增长37.8%,其中进口总值82.85亿美元,增长41.9%;出口总值163.14亿美元,增长35.8%。从出口主体看,外资企业出口81.31亿美元,内资企业出口81.83亿美元,分别增长21.2%和54.3%。从出口产品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9.75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81.23亿美元,分别增长13.6%和29.1%。从出口地区看,产品主要出口美国、欧盟、东盟、日本、荷兰和香港等地。另外,对台贸易额20.23亿美元,新批台资项目57项,分别增长34.4%、111.1%。

对台贸易活动频繁。赴台开展经贸文化交流取得圆满成功,对接洽谈项目99项,总投资63.99亿美元。榕台海上直航、空中直航不断拓展,新开通5条空中客运直航航线以及空中货运直航航线。榕台交流合作全面推进,成功举办第十二届“5·18”海交会以及海峡版权(创意)产业精品博览会等对台交流活动。

继续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在注重招商引资的同时,坚持内外协调,加强技术交流合作。全市新签对外劳务合作合同金额达5553.14万美元,增长312.5%;完成营业额1763.11万美元,下降35.0%;年末在外人员达3055人,下降2.2%。

旅游市场不断拓展。以文化旅游为重点,培育文化旅游品牌,充分挖掘多元化旅游资源,加快全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琅岐、三江口等旅游综合体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连江贵安温泉旅游度假区、北区水厂源脉温泉休闲园、闽侯光明谷温泉旅游度假区等一批高端旅游项目建设步伐加快,船政文化、天生农庄等景区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福州被命名为“中国温泉之都”,形成了温泉游、闽江游、文化游等三大品牌,全市接待国内旅游游客2275.11万人次,增长17.4%;境外旅游者69.86万人次,增长11.0%。全市共有星级宾馆饭店73家,客房共计11047间。

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能力有所增强,全市各种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货物运量中,铁路货物发送量336.5万吨,增长3%;公路货物发送量8394.19万吨,增长10.0%;水路货物发送量6171.99万吨,增长2.4%;民航货邮吞吐量7.94万吨,增长23.1%,其中货邮出港量4.73万吨,增长29.6%。旅客运量中,铁路发送量1314万人次,增长94%;公路旅客发送量16898.6万人次,增长0.9%;水路旅客发送量55.65万人次,增长12.8%;民航旅客吞吐量647.68万人次,增长18.8%,其中旅客出港量331.91万人次,增长21.9%。现有国内航线(含港澳)62条,国际航线5条;新开辟福州—长沙—昆明、福州—南京—青岛、三亚—福州—徐州、北京—福州—连城、福州—东京、福州—台中、福州—高雄、福州—台北桃园等多条航线。两岸交流更加频繁,“三通”直航取得新进展,榕台空中双向直航已有6条航线、每月129个航班,同时开通了福州—台北货运航班;对台直航集装箱吞吐量达31.51万标箱,“两马交流”客运直航1342航次,旅客吞吐量5.85万人次。全市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7124.8万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2719.8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47.05万标箱,旅客吞吐量5.85万人次。公路总里程10237.2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99.87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