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溧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不断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保障和监测体系,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优质均衡化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内校际差距不断缩小。中考成绩位居常州市前列,初中升入高中比例达98%;高考再创新辉煌,达线率超省计划20.9个百分点,4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二本以上录取2468人,比去年净增300多人;职高对口高考续写辉煌,498人参考,本科录取率达73%,各大专业成绩名列常州市前列。全市共有中小学79所,其中,小学41所、中学38所;在校学生76204人,其中,小学生37271人,小学学生毕业率100%,升学率99.4%;中学生38933人,初中学生毕业率97.4%。职业高级中学3所,在校学生9797人;幼儿园43所,其中:民办15所,在园幼儿数17554人。 十四、卫生 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启动新市级医院建设,戴埠卫生院实现整体搬迁,别桥新卫生院完成主体工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共有医疗机构220个,其中医院10个、卫生院18个。实有病床2259张,卫生工作人员4051人,卫.生技术人员284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257人,注册护士1056人;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2337人,执业(助理)医师1004人,注册护士823人。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37‰,婴儿死亡率3.68‰。 十五、文化体育 公共文体服务覆盖城乡,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2010年市体育馆建成开放,成为我市目前最大的单项文体设施。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维修和场景复原工程全面完成,建成10个镇文化共享工程示范点和10家示范农家书屋。文艺生产和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着,《我们快乐成长》获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7项大奖,“蒋塘马灯”进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公示名录。全年举办广场主题文艺演出43场,送文化下乡10场,电影进社区100场。新增有线电视用户6325户。圆满完成第17届省运会各项任务,金牌数在全省县(市、区)中名列第4位,获承办组织工作集体三等功。 十六、公用事业 城市形象快速提升。燕山新城开发建设顺利推进,燕山公园正式开园,燕山河整治和湾溪公园二期工程如期竣工,奥体大道等重点绿化提升工程抓紧实施。全面完成平陵东路改造、燕山河3座桥梁及丁园路等市政工程。坚持和谐拆迁、依法拆迁,全年完成房屋拆迁41万平方米,安置房开工面积80.9万平方米。东方花园、燕山南村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完成。完成14个居民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城区农贸市场整治取得成效。城中村、城郊结合部和老小区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城市环境更加优美。沙河、大溪、前宋和12座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进展顺利。南渡至上兴供水工程竣工通水。完成220千伏宁杭高铁牵引站配套工程和110千伏罗庄变、埭头变、天目湖变工程。启动人防地下指挥所建设。全年铺设天然气管道46.8公里,新增天然气用户1.05万户。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全面完成行政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53个村完成“三清一绿”整治,新增常州市级以上生态村19个,埭头余家坝村和别桥小石桥村被评为“江苏省康居示范村”。完成造林3.5万亩,新建农田林网1.4万亩。深入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整理土地面积7012亩。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补助项目,改造涵闸泵站73座,塘坝配套达标56座。集中处理农村生活垃圾11.2万吨,增长25%,自然村垃圾保洁、收运率达95%以上。被命名为“全国农田水利重点县(市)”、“全省机械化秸秆还田示范县(市)”。 十七、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家生态市建设通过考核验收,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市)”。新建城区污水收集管网111.6公里,完成湾溪河清淤和排污口截流封堵工程。横涧、强埠、前马等一批老集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运,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点20个,累计建成生态户厕1.4万只。水源地保护和水环境整治工作不断加强,天目湖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通过中期评估,长荡湖网围整治全面结束,完成7家畜禽规模养殖场整治。实施废弃矿山整治项目12个,整治面积2103亩。 十八、人口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达78.15万人(公安年报数),比上年增长0.02%,其中,男39.67万人,女38.48万人。总户数26.45万户,年内出生人口6164人,人口出生率为7.89‰,死亡人口7927人,死亡率为10.14‰,人口自然增长率-2.25‰。 十九、就业 积极促进和扩大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117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3%,比上年下降0.57个百分点,连续6年下降。转移农村劳动力5322人。 二十、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三大保险”综合覆盖率达98.25%。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累计参保17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老年居民基础养老金由30元/月提高到60元/月,知青半家户和六十年代精简下放职工养老补贴由100元/月提高到150元/月,被征地农民政府保养金由80元/月提高到130元/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100%和96.5%,住院补偿率达45.1%和40.9%。城乡低保动态管理机制有效落实,五保供养工作继续加强。为全市困难群众发放物价补贴336万元。建设廉租房90套,完成廉租房实物配租100户,租赁补贴200户。救灾救济工作规范有序,慈善基金规模超过2亿元,发放慈善救助金1200余万元,受助群众2.8万人次。对全市无固定收入和固定收入低于城乡低保标准的重残人员实施生活救助,受助残疾人2752名。为全市802名贫困白内障患者施行免费复明手术,被评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对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退休的企业职工实行一次性奖励。 二十一、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创历史新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12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11368元,增长12.6 %,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收入比为1:2.02。居民储蓄持续增加,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2.98亿元,比年初增加32.6亿元,人均储蓄存款33655元,比上年增加4169元,增长14.1%。居民居住水平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860元,增长1.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722元,比上年增长16.2%。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加。根据城乡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至2010年末,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电话(移动电话)249部,家用电脑70台,家用汽车19辆。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电话(移动电话)270部,家用电脑31台,空调99台,彩电136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