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江阴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4-04 无锡市江阴市统计局

民营经济  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22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注③],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25%。民营经济年末注册资金1099.32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金942.75亿元,增长32.6%;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20.17亿元,增长10.1%。全年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372.85亿元,增长35.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59.5%。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78.31亿元,增长16.2%,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为65.5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56.95亿元,增长19.3%,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93.6%。实现税收133.75亿元,增长25.2%,占全部税收总收入52.4%,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26.52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城镇投资283.36亿元,农村投资236.65亿元。总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5.86亿元,比上年增长21.2%;第二产业投资330.45亿元,增长22.0%;第三产业投资280.21亿元,增长29.3%。40个重点服务业投资项目完成投资65亿元,55个工业重点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18.42亿元。

二、改革开放

体制改革  体制机制创新深化,进一步调整优化行政管理体制,强化依法行政,健全民主决策,推进行政机构改革。积极推进“三大合作”组织建设,大力实施农村“三置换”改革试点,新增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39家,脱贫转化经济薄弱村32个,撤并自然村135个,整治村庄213个。规划建设南部六镇200平方公里不开发区建设,徐霞客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首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年新增6只股票,累计拥有28家上市公司、29只股票,其中境外上市企业10家,上司公司数量和募集资金总量在全国县级市中继续保持第一。

市场培育和建设  市场培育和建设力度加大。全市拥有各类市场90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23个,消费品市场67个。全年各类市场成交总额1346.97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416.08亿元,增长31.4%;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930.89亿元,增长24.7%。江阴市金属材料市场、江阴长江港口综合物流交易中心、江阴景澄物流交易市场和华东石化物资交易市场成交额超100亿元。

对外经济  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58.49亿美元,增长 43.4%,其中自营出口额94.24亿美元,增长52.6%。全年新增进出口企业151家,其中新增出口企业135家。新增江苏省服装出口基地1个,有15个品牌列入2009-2010年江苏省出口名牌,出口基地和品牌建设继续位列全省前列。全年新批外资项目66个,其中超千万美元项目30个,年内新增工商登记协议注册外资12.03亿美元,增长19.4%;新增到位注册外资7.5亿美元,增长4.4%;全年新批服务业外资项目30个,服务业到位注册外资占比达34.87%。新增境外企业19家,协议投资额1.09亿美元,增长82.7%。新增服务外包企业52家;完成服务外包业务总额3.5亿美元,增长62.8%;其中离岸服务外包1.82亿美元,增长128.2%。

旅游  全年完成国内旅游总收入125.52亿元,比上年增长27.2%;接待国内外旅游总人数930.31万人次,其中接待外国人31366人次;全市旅游景区(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接待游园人数1520.87万人次,增长9.5%。旅行社年内接待游客120.10万人次,增长37.5%。19家星级旅游涉外饭店(宾馆)实现营业收入5.15亿元,客房平均出租率为65.91%。

沿江开发  开发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科技城建设。全年完成业务总收入158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其中工业产品销售收入935.70亿元,增长15.0%;实现财政收入43.97亿元,增长26.3%;年内新批进区企业152个,其中外资企业32个;新增工商登记协议注册外资2.10亿美元,年内到位注册外资1.11亿美元。临港新城坚持“港城联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港城功能得到强化。全年完成业务总收入2276.07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426.73亿元,增长28.4%;实现财政收入53.92亿元,增长16.8%;年内新批进区企业761个,其中外资企业29个;新增工商登记协议注册外资6.20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3.36亿美元。靖江园区发展速度继续加快。全年完成业务总收入414.08亿元,增长34.4%。其中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64.06亿元,增长26.9%;实现财政收入14.56亿元,比上年增长99.7%;年内新批进区企业103个,其中外资企业5个;新增工商登记协议注册外资1.02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1.45亿美元。

三、社会事业

科技  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1万人。全年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12项,其中列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43项。年内新批准省级高企、民企、省创新型企业、省农业科技型企业119家,其中新批准高新技术企业27家、省民营科技企业68家、省创新型企业23家、省农业科技型企业1家。新批准省级有关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园区、乡镇6大项,其中江阴市被评为首批江苏省创新型试点城市。列入无锡市各类科技计划25项。批准无锡市级高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无锡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共108家。全年申请专利5776件,其中发明专利796件,授权专利3830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5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2%。

教育  全市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74281人,其中小学85117人,普通中学63749人,职业学校13656人,大中专11550人,特殊教育209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6494人。各类学校教职员工15710人,其中专任教师14454人。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全市教育一般预算支出21.13亿元,增长25.7%。建成启用了投资3.08亿元的江阴高中新校区(一期)、投资5923万元的西郊中心幼儿园;完成19栋、总面积7.7万平方米的校舍安全及抗震加固改造;组织第三届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江苏省第一届“幸福教育”论坛;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多媒体“班班通”比率达96.2%。全市有省四星级高中7所、省三星级高中5所;91%中心幼儿园为省示范幼儿园;92%中心小学和100%初中为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12所高中技术装备超省II类标准。本地幼儿入园率达99.6%以上,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保持100%,初中升学率达9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

文化  全市拥有文化馆、文化服务中心18个,艺术表演团体2个,公共藏书(图书馆、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254.5万册。电视覆盖率、有线电视入户率100%。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长泾镇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3处文保单位得到精心修缮。新挖掘整理12大类175项非遗项目,“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方法”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推荐项目名单。设立了每年20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举办了’2010江苏省江阴市文化产业发展(北京)洽谈会,引进项目35个,总投资额51.45亿元,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8%。公益性文化设施达标率100%,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810平方米,17个镇(街道)建成图书馆分馆,建成“农家书屋”203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257个。2部作品获全国第15届“群星奖”,1部作品获第20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人获“群文之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