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江阴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1-04-04 无锡市江阴市统计局

卫生  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5家,开放床位5366张;年末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967人。医疗卫生一般预算支出3.76亿元,增长20.1%。编制出台了《江阴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2010-2020)》,努力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形成了以市级医院为龙头、片区医院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组织实施第三轮幸福江阴?参合群众47万人次免费健康体检,并完善更新健康档案,举办健康知识讲座1345余场。医改不断深化,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96个服务站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78.12岁。

体育  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我市运动员在江苏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上获得23.5块金牌的历史最好成绩,江苏省马术竞赛训练基地正式批准落户江阴,联办江苏省体操队、蹦床队、艺术体操队、技巧队,举办市男子篮球甲、乙级联赛、足球俱乐部联赛、乒乓球联赛、羽毛球大联盟公开赛等30项群众体育活动,推动了市民体育健身热情,体育人口达50%。成功举办中德国际足球邀请赛、2010中国徐霞客国际攀岩大师赛等国际国内重要赛事,全国最大的马术训练基地——海澜国际马术俱乐部建成开放,新长江集团与中国手球协会合作,获得“中国女子手球队战略合作伙伴”称号。我市体育彩票销售连续5年保持全省县级市榜首位置,2010年实现销售3.23亿元,位列全国县级市之首,成为全省首批体育基本现代化试点县市之一。

四、人民生活

人口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120.71万人,比上年增长0.3%。全市人口出生率6.73‰,比上年下降0.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6.86‰,比上年提高0.16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0.13‰,比上年下降0.26个千分点。全市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率99.73%,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率90%,计划生育政策兑现率100%。实施“幸福江阴?百万人口素质大提升”工程,建成1个市级、17个镇级世代服务中心和192个村(社区)世代服务室,圆满实现世代服务全覆盖。

幸福江阴建设  幸福江阴建设成效显着,2010年幸福江阴建设综合评价指标完成情况良好,百姓对自己的幸福感打出了高分。客观评价方面:监测的43个指标中,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时序进度。客观指标为100分,比上年提高2.18分。主观评价方面:93.07%的人对自己的工作满意,93.57%的人认为自己家庭收入能满足正常开支、生活比较富足,96.13%和94.70%的人分别对城市绿化和环境卫生感到满意,98.97%的人认为自己身体健康,99.63%的人认为自己家庭和睦,95.87%的人感到作为江阴人自豪与幸福。百姓对幸福感平均打分为87.44分。根据主客观评价情况,2010年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数为94.98分,比上年提高1.46分。

就业  全市年内新增就业岗位5.35万个,新增本地劳动力就业2.36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6%,农村调查失业率为2.85%,分别比上年下降0.03个百分点和0.05个百分点。严格执行最低工资的规定,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98.2%、月薪制实施率稳定在91%。

社会保障  年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44.93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累计参保51.03万人。历次被征地和被征地农民中有15.3万人并轨城保,15.86万人纳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累计参保12.37万人。发放慈善救助金3897万元。发行福利彩票2.62亿元。社会救助机制不断完善,弱势群体和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

城乡居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84元,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14898元,增长13.1%,连续十一年名列全省县级市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54469元,增长14.7%。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0%。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5.1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6.9平方米。

五、城乡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实施城市建设三年行动纲要, “新三路”工程、港城大道进展顺利,梅园路三期等道路建成通车,澄江西路隧道开工建设。1912特色街区一期、国家会展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红星美凯龙等项目进展良好。江阴客运总站、公交总站竣工投运。完成老小区改造50万平方米、平改坡2.3万平方米。全市完成拆迁480万平方米,建设拆迁安置房191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面积53.8平方公里。

公用事业  全年新、扩建和改造220千伏变电站3座、110千伏变电站5座。年末35千伏以上主变容量1073.6万千伏安,比上年增加94.6万千伏安。全社会用电量218.9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7%。自来水日供水能力90万立方米,全年售水量21638万立方米。天然气年供气总量达到41660万立方米。城乡公交快速发展,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至2010年末,城市公交线路达到53条,公交站点850个,公交车辆570台,日发班次3450个,日营运里程7.8万车公里,日运送乘客32.71万人次,城市万人拥有公交标台数达到18.5标台,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4%,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全市城镇公交拥有线路16条,车辆176台,日发班次684个,全市乡镇公交覆盖率达到93.3%,自然村公交通达率达到87%。

环境保护和治理  全面推进节能减排,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完成年度目标,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4965和9407吨。深化排污权交易,在全国首创废水排放IC卡管理制度,排污权交易额和IC卡安装率名列全省第一。青阳、云亭、利港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国家优美乡镇称号,至此全市镇(街道)全部成为国家优美乡镇。华西村成为全市首个国家级生态村,新增2个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4个省级生态村。铺设污水管网206公里,新建95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点,城区和集镇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1.68%和83.50%。强制清洁生产审核企业26家,企业环境风险评估51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87家。全市环境综合质量稳中有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3.4%,市区区域噪声平均值52.6分贝,交通噪声平均值66.9分贝。

造林绿化  年内完成造林绿化面积2.1万亩,全市林木综合覆盖率达20.0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2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81平方米。创建省级村庄绿化示范村13个、无锡市绿色家园示范镇3个、示范村60个。完成石宕复绿30万平方米。

注①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