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扣“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发展主题,按照“跨越发展、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和谐共享”的总体要求,积极化解不利因素,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市呈现出经济运行高开稳走、内外需求协调运行、效益质量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健康发展局面。 【综合】 经济持续稳步增长。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6.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按可比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5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124.52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750.54亿元,增长13.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3325元,折合9580美元,比上年增长12.0%。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4.5:58.2:37.3,调整至4.2:57.4:38.4,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就业、税收增长的贡献得到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占GDP比重为39.0%。从运行质量看,财政与经济增长的同步性、匹配性得到改善,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19.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比上年提高17.4个百分点,快于GDP增幅17.8个百分点,占GDP比重7.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活力增强。全年新建创业孵化基地128家、创业实验(训)基地22家,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培训人数16.74万人,扶持创业6.1万人。年末全市拥有私营企业4.59万户、注册资本1718.9亿元、从业人员77.5万人,比上年分别净增1.7万户、1102.4亿元和31.7万人;拥有个体工商户15.49万户、注册资本276.1亿元、从业人员29.9万人,比上年分别净增5.7万户、231.5亿元和13.7万人。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112亿元,占GDP的比重56.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实现税收收入122.76亿元,增长41.5%,占比58.5%,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积极好转。全年新增城镇就业9.8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74万人,2.4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4%。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82.1万人,比上年增加8.9万人。 消费物价高位运行。201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7,比上年增长3.7%。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五升三降”,食品、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7.7%、4.2%、1.6%、6.3%、0.1%;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交通和通讯业价格同比分别下降0.9%、0.5%、0.8%。在食品类价格中:粮食上涨14.6%,鲜菜上涨18%,蛋类上涨7.3%。食品和居住类价格分别拉升总指数2.4和1.4个百分点。 【农业、农村】 农村经济发展平稳。201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2.7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5%,其中:农业总产值65.24亿元,增长5.8%;林业总产值4.81亿元,下降6.2%;牧业总产值18.58亿元,下降1%;渔业总产值16.04亿元,增长6.1%;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8.56亿元,增长7.4%。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2010年,粮食生产连续第7年实现增产,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65.92万亩,比上年增加1.59万亩,比上年增长0.6%,其中:夏粮种植面积109.53万亩,增长3.3%;秋粮种植面积156.39万亩,下降1.2%。粮食总产量119.56万吨,比上年增加1.69万吨,比上年增长1.4%,其中:夏粮33.88万吨,增长0.7%;秋粮85.68万吨,增长1.7%。油菜籽种植面积39.11万亩,比上年减少1.87万亩,下降4.6%;油菜籽总产量5.48万吨,比上年减少0.48万吨,下降8.1%。 畜牧养殖形势趋好。全年肉类总产量6.6万吨,比上年增长1.1%;生猪出栏量51.9万头,比上年下降6.0%;家禽出栏量1439.21万羽,比上年增长2.2%;水产品产量8.51万吨,比上年增长0.5%。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2010年,全市11个新市镇、50个新社区、25个新园区建设试点稳步实施,开工建设76个农民集中居住点。年末全市拥有农村“三大合作”组织1648家,入社农户17.9万户,其中当年新增470家和7.8万户。 高效农业步伐加快。2010年,全市高效农业、设施农业、高效渔业面积占比比上年分别提高7.6、1.8和12.3个百分点。农村土地流转面积60万亩,占比重27.3%,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1家、省级名牌农产品10个。 【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加快回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增加值4175.11亿元和1029.0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0.6%和16.1%。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实现总产值、增加值3299.09亿元和758.7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2.2%和15.4%;轻工业实现总产值、增加值876.02亿元和270.2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4.9%和18.0%。分注册类型看,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41.89亿元,下降5.2%;集体企业实现增加值23.27亿元,增长2.3%;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503.88亿元,增长15.9%;三资企业实现增加值364.09亿元,增长20.7%;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579.57亿元,增长14.5%。分行业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690.70亿元、468.09亿元、329.71亿元、319.73亿元和316.0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3.1%、28.1%、43.7%、15.5%和52.0%。列统的46个主要工业产品有30个实现增长。全年工业用电量131.8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5%。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轻工业增加值发展速度快于重工业2.6个百分点,占比重26.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产业集聚水平继续提升,“五大”主导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350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占比重84.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工程等“5+X”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100亿元,同比增长45%。 企业效益明显改善。2010年,全市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250.82,比上年提高24.8个百分点,34个行业实现整体赢利,企业亏损面、亏损额比上年分别下降4.1个百分点和63.0%。规模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总额3980.36亿元和352.7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2.3%和37.7%,利税率8.9%,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工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6家、利税超10亿元企业3家、利润超1亿元企业35家。 建筑业稳定发展。2010年,全市拥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543家,比上年新增33家。建筑业实现总产值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竣工产值完成182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建筑业实现利税总额12.5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8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04万平方米,比上年分别增长12.8%和19.6%。全年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7万元/人,比上年增长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