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江北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1-08-29 宁波市江北区统计局

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全区共有公办中小学24所,成人学校4所,公办及国有民办幼儿园52所。在校中小学生24733人,其中初中生8707人,小学生16026人,学前三年幼儿人口入园率、义务教育段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残疾儿童入学率均为100%。教职工1701人,小学大专以上学历、中学本科以上高学历分别是88.5%、91.2%;小学和中学教师队伍,中级以上职称比例分别为65.7%和72.8%,35周岁以下教师比例分别为50.2%和38.4%;全区有省特级教师5人,市、区级名师名校长54人,市、区级学科骨干教师120人。2010年,全区共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人数50756人,农村后备劳动力素质教育170人。教育城乡一体化顺利推进。

人才引进、培养、开发保持稳定增长。全区2010年度共引进各类人才8006名,其中博士7名,硕士114名,高级职称64名(含正高级职称人才7名),人才总量达到58434人。新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培养工程3人。人才结构有了显着改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为我区的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九、文化、卫生与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健康发展,文化大区建设扎实推进。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全力打造两大节庆文化品牌。第二届中华慈孝节再上新水平。第二届寻找当代中华最感人的十大慈孝故事(人物)公益活动共收到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3300余例慈孝故事。20个候选故事在腾讯网等网络媒体公示期间,广大网民踊跃投票,浏览量达到1.5亿,投票超过1千万,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寻找慈孝高潮”。“星期六·相约老外滩”打造新名片。2010年顺利圆满地完成65场,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受众人数达33.6万余人次,其中外籍人士约9.2万余人次,参与商家计有423余家。大力加强文化基础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认真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群众文化活动空前活跃。种文化送文化活动的全面推进;开展了第六届“江北区特色文化展示月”、“企业文艺大比拼”、“迎世博”系列文化活动,成功承办了宁波市暨江北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和市“和谐天空放飞希望”迎世博风筝放飞活动,深入开展“千场戏剧百场电影进农村活动”,全年放映电影708场,演出戏剧110场,大大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一街(镇)一节建设氛围浓厚。图书服务有序开展。新建江北中心幼儿园、江北消防大队、民政局流动图书站等8个流动图书站,新建南联村、新华村、洪陈村等13个农家书屋,帮助已建流动图书站更换书籍10000多册,与流动图书站合作开展活动近30次。文艺精品创作再创佳绩。研究《中华慈孝文化的当代价值》课题,并入选市社科联的优秀课题汇编。《慈城年糕的文化记忆》列入宁波市精品文艺创作工程,举办第二届浙东书风大赛、“发现江南最美古民居”大赛、“印象慈城(江北)”两个专题拍摄采风、“发现江北最美瞬间”摄影赛和“读书”征文等活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引进和培育了“创意1956”和“奇e国”两个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市场管理不断净化。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454人次,检查网吧、歌舞娱乐场所、出版物批发市场和音像制品零售出租店1507家次,查处违规经营单位67家次,立案处罚23起,收缴非法音像制品3519张、非法书报刊490份,联合公安、工商取缔无照电子游戏经营场所7家、“黑网吧”16家,确保了我区文化市场安全、健康、有序。广电事业加快发展。神鹰数字电视管理系统软件全面投入使用。高清电视全面开播和“三网融合”工作全面启动。

卫生事业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和网络基本建立,切实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全区共有各类医疗机构190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8家,村卫生室47家;区属医疗机构拥有病床312张,卫生技术人员770人(指在编在职);全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达到1691043人次,住院人次3224人次。全年孕产妇死亡率为0/10万;婴儿死亡率为4.8‰;孕产妇和儿童保健覆盖率为100%、97.2%;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7.1%,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均为95.0%。

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区现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所,其中省级3所,市级6所,市区联办5所,市级训练点3所,区级16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所;篮球场77个,其中灯光篮球场3个,门球场7个,网球场4个,气排球场3个,乒乓球场52个;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名,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1名,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3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20名;单项体育协会9个,全年体育协会举办各种比赛48余次,承办洲级1次全国级1次市级4次,全区千人以上活动3次,体育锻炼人口达到45%。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全区年末公安户籍人口238867人,99171户,其中非农业人口153572人。总人口中男性117948人,女性120919人。年内出生人口180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2‰,计划生育率达到98.56%。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66元,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667元,增长12.8%,其中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人均10680元,占全部收入的72.8%。

十一、社会保障与就业

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新进展。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97933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48031人,参加失业保险114282人,参加工伤保险108125人,参加生育保险102516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5638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6839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8574人。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推进城乡低保一体化改革,农村低保调整到396元/月,达到城镇居民低保标准的90%。全年全区共有低保1047户、1497人,发放低保金720.5万元,实施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将全区城乡162位符合低保标准的二级以上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149位家庭收入在低保标准150%以内二级以上残疾人按低保标准享受基本生活补助;实施《残疾人分类救助办法》,全区未就业残疾人和无社会保障残疾人全部纳入政府救济的范畴,共1449人享受每月70-2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金。实施重残人员托(安)养工程,集中托养重度残疾人68名,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173名。新增14家农村行政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总数达到37家,占全区行政村37.8%。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绩效评估,老年人满意度调查获全市第二名。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发放医疗救助1285人次,共计280.7万元。新创建2个市级现代化和谐社区,2个省级现代化和谐社区,江北区荣获现代化和谐社区先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