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江东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1-08-29 宁波市江东区统计局

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4250名,其中高层次人才1045名。全年共引进各类人才5820名,高层次人才171名(含柔性)。着力实施“百千万服务业人才工程”,在全省率先出台了高端服务业人才评价体系,率先设立了服务业人才政府特殊津贴,着力打造服务业优秀创新团队。成立我区首个院士工作站、留学人员创业园,推进实习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

八、文化、卫生、体育

公共文化事业积极发展。完成区图书馆搬迁工作,馆内设施、服务功能更趋完善。新建成明楼、东胜2个省级街道综合文化站,东柳街道被评为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全年共举办“百场文化进社区”活动736场次,参与群众15万余人次。少儿表演唱《笑脸墙》荣获浙江省第五届“四进社区”文艺汇演创作和表演双金奖。音乐作品《爱在故乡》获得浙江省第九届音乐新作演唱大赛表演金奖。组织参加宁波市首届青歌赛,获得银奖、铜奖各一个。目前,全区已建立特色团队累计达530支,参加团队人数累计1.2万余人。成立了我市首家以辖区基层文艺工作者名字命名的群众文化工作室。民间越剧团华严青春越剧团演出达50多场,其中《窦娥冤》荣获长三角越剧票友“十大名票”,并在第二届中国越剧节全国越剧戏迷超级挑战赛中获优秀奖。第二届“书香江东”读书节、第二届“和丰创意节”、宁波市首届“阿拉”摄影节、“创业·江东”企业文化节等活动成功举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三阶段工作全面展开,顺利完成了普查野外调查工作,我区普查队获“宁波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先进集体”。《甬上风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江东卷正式出版,《江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编撰工作进展顺利。

公共卫生事业加快发展。2010年末,全区实有床位数881张,职工总人数1897人,卫生技术人员1745人,其中医师433人,护师292人,药师60人,技师50人,护士339人。目前,全区共有5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成功创建为浙江省卫生强区。中医药提升工程全面完成,江东区中医医院落成,以中医药为主的卫生服务站增至25家。疾病防控能力有效提升,全区未发生甲类传染病疫情,无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数较往年保持稳定态势;脊灰疫苗、乙肝疫苗查漏补种率均为100%。妇幼保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孕产妇死亡率继续保持为零,妇幼保健各项工作指标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全区四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增至26家。特色医疗品牌竞争力加快提升,市第六医院骨外科晋升为省市共建重点扶持学科,江东眼科医院升格为省三级乙等专科医院,市红十字会眼库在该院挂牌成立。卫生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获得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二等奖、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科技立项11项;在各期刊发表论文76篇,其中SCI收录1篇,国家Ⅰ级论文19篇。全年共有2577人次参加无偿献血,献血量达764.1升,献血人次比去年增加11.6%;178人次捐献机采血小板。

体育事业蓬勃健康发展。举办第四届学校体育节暨第三届校园吉尼斯挑战赛;省第十四届运动会金牌数列全市第七名;获得市中学生田径比赛团体第五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挂牌成立江东戎徐小学拳击训练基地。江东第二实验小学成为省体育教育特色学校,荷花庄小学成为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全民健身有效推进,组织第五届机关健身运动会等区级体育活动20余次,街道、社区体育活动近900次,超过5万人参加了群体活动。组织参加省首届体育大会比赛,总分列全市第一名、全省第九名。区体育局获得全国健身气功展示活动优秀组织奖和省第十四届运动会贡献奖,东胜、明楼等5个街道成为省城市体育先进街道。

九、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适度。年末全区总户数为10.1万户,总人口为26.6万人,比上年增长1.0%。其中,男性人口13.1万人,女性人口13.5万人;全年新出生人口2492人,出生率为9.37‰;死亡人口1140人,死亡率为4.2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6‰。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66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2%。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420元,增长6.7%,恩格尔系数为35.5%,比上年略升0.1个百分点。

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提升。全年累计新增就业人员10203个,总体就业率达到99.6%。失业人员再就业7940人,困难人员再就业3451人。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1%。全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55444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0091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7061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89307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82291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6.2%、14.5%、10.7%、14.7%、16.3%。全区被征地人员养老参保人数10774人,比上年增长1.5%。

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全年共有29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总场地面积为6019平方米,配备专职工作人员147人,其中3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家,2A级8家,1A级17家。《中国社会报》头版整版重点报道我区开展“家院互融”的经验。全年支出最低生活及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资金769万元。累计发放各类优抚、安置金850多万元。全区现有福利企业21家,职工1210人,其中残疾职工464人,残疾职工参保率达100%。积极开展慈善活动,全年累计募集善款、物资收入1076.4万元,比上年增长32.8%。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扎实开展,将集中托养补助指导线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年9000元提高至9600元,446名残疾人享受到居家安养服务。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阳光驿站”工作取得新成效,挂牌成立了东柳、白鹤两个“阳光驿站”支持性教育资源教学点。

十、生态建设、社会安全

生态区建设成效明显。深入推进生态区建设,内河建设管理显着加强,启动33条内河整治工程,19条河道的整治工程通过综合验收,11条河道整治工程完成施工任务。整治河道43.3公里,基本实现了“水清、河畅”目标。新增公厕2座,道路机扫覆盖率超过5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餐厨垃圾收运合同签订率达92%,日均清运量达74吨,设立专业装潢垃圾消纳场地100亩。绿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完成香格里拉大酒店、庆安会馆等百余处两万平方米花境改造,全面整治5座沿江公园设施环境及绿化12万平方米。中兴公园、百丈公园等建成投用。全区公共绿地社会认管认养面积达到37.7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2%,小区绿地认管面积达23.35万平方米,市级园林式单位(居住区)达52家。全年新增绿地20.34万平方米,城区绿地率33.96%,绿化覆盖率38.27%,人均公绿9.22平方米。顺利实施“811”环境保护行动,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全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和5%。积极开展生态教育,3所学校成为第五批省级绿色学校,2所学校成为第九批市级环保(绿色)模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