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常熟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1-08-26 苏州市常熟市统计局

旅游市场繁荣热闹。2010年,全市各类景点接待境内外游客1527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8.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9%;实现旅游总收入185.48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景区营业收入达到1.59亿元,增长9.4%。旅行社实现营业收入2.25亿元,比上年增长44.3%;旅游饭店平均客房出租率达到54.1%,比上年提升10.4个百分点。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74.11亿元,比上年增长44.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0.09亿元,增长28.2%。在一般预算收入中,实现入库税金80.15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完成税收34.01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34%;涉外经济完成税收20.26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20.2%。

金融运行平稳。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1627.13亿元,比年初增加260.11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756.3亿元,比年初增加104.04亿元。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显着。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128.38亿元,比年初增加202.1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为608.57亿元,比上年增长34.8%;中长期贷款为487.97亿元,增长23.1%。

证券交易活跃。2010年,全市各证券营业点股票交易额为1939.87亿元,比上年增长12.4%;期末股票市值为127.88亿元,增长39%。

保险业务收入较快增长。2010年,全市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7.4亿元,比上年增长33.6%,其中人寿险达到17.74亿元,增长33.3%。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有效加强。2010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4家,累计拥有82家。其中:累计拥有工程中心1家;新增企业技术中心1家,累计拥有15家;新增博士后工作站6家,累计拥有12家;新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累计拥有41家;新增企业院士工作站3家,累计拥有6家;新增外资研发机构4家,累计拥有6家。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8家,累计拥有83家。新增省软件企业7家、省民营科技企业75家。自主创新能力增强。2010年,全市新增省自主创新产品22只、省高新产品168只、省软件产品37只。全年授权专利4242件,其中发明专利233件,比上年分别增长39.7%和45.6%。2010年,常熟市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

创新创业平台拓展,人才引智培育推开。2010年末,全市拥有苏州市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8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2个,苏州市级5个。分别拥有国家级、省级科技创业园、孵化器各1个。拥有省级和苏州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分别为1个和5个。常熟大学科技园成为全国县级市首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010年,全市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苏州“姑苏计划”高层次人才9人,累计拥有11人。其中,新增省“双创计划”人才6人,累计拥有7人;新增苏州“姑苏计划”人才3人,累计拥有4人。

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制定《常熟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常熟理工学院东南校区、浒浦高级中学建成投用,虞山高新技术产业园中等专业学校、支塘中心小学顺利封顶。2010年,全市拥有专任教师9204人,比上年增长1.1%。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38190人,其中:高等学校16427人,中等专业和职业学校12835人,高级中学13993人,初级中学29769人,小学64414人,特殊教育752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7767人。 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和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100%、99.5%、99.5%和96.8%。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建设发展成果喜人。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常熟)江南文化节暨第十一届服装服饰博览会。2010年末,全市拥有群众艺术馆、文化站(馆)11个,市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达158.39万册,其中图书藏量151.07万册。年末全市文物保护和科学研究及展示机构达2个,市博物馆拥有文物藏品1.6万件;全年举办陈列、展览48次,参观人数达23.5万人次。文艺创作喜获丰收,舞蹈《姑苏井》、锡剧小戏《追鱼》获文化部“群星奖”金奖,牛小艾获评全国首批“群文之星”,动画片《搜救犬阿虎》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

卫生事业不断加强。2010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 411家,其中医院、卫生院有 43 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22家;医疗机构开放病床4947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5971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529人,注册护士2194人。疾病控制和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孕产妇实现零死亡率,婴儿死亡、新生儿出生缺陷控制在较低状态,全年婴儿死亡率为4.25‰,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5‰。

体育事业生机勃发。圆满承办中国跳水明星系列赛、第十二届世界杯花样游泳赛等赛事。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2010年,全市共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200次,比上年增加30次;参加人数达35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0万人次。加快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全年新增健身点数6个,年末全市健身工程和健身点达332个。2010年,全市体育彩票销售额2.44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电脑型彩票1.66亿元,即开型彩票7770万元;全年共筹集体彩公益金1630万元。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生态环境继续优化。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实施《常熟市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区。深化太湖、阳澄湖、望虞河水污染防治,流域环境大幅改善。继续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工作,对年排放COD 5吨以上的企业启动试点工作。科学调节“节能减排”用电,集中开展“六小一无”行业专项整治,全面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分类管理,城区25平方公里基本建成禁煤区。2010年,全市COD和SO2排放分别比“十五”末的2005年削减16.1%和45.12%。周行、辛庄生活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新增农村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45个,被列为全国首个村镇污水治理县域综合示范区。重点实施城中村、国省市道沿线和高速道口周边环境整治,城乡大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新建绿化面积超2万亩。昆承湖、南湖生态修复加快实施。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4.28。

安全生产工作有效推进。2010年,全市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不断深化“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有效控制了各类事故发生。2010年,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843起,死亡136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734起,死亡133人;火灾事故107起,死亡为零。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为0.09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年查处事故隐患7419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