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秦都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10-21 咸阳市秦都区统计局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辖区共有医院、卫生院97所,医院、卫生院床位470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488人,产妇分娩率达9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已降至5.16‰。全年农民参合率达到96%,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共收治住院患者12626例,住院总费用3969.82万元,报销住院费用1482.19万元,人均单次住院补偿1174元,补偿率37.3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已建立服务中心7家,服务站36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100%。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全区在45个社区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229768份,建档率达75%。为6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2.3万余份,建档率达到86%,免费体检近万人。全年培训全科医师98人,社区护士82人,医护人员知识结构进一步优化。免疫规划和传染病防治工作不断加强,对全区预防接种单位及接种人员进行了资质认证,为全区适龄儿童建卡建证,儿童建卡建证率100%,“五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两脑”疫苗接种率达到85%以上。艾滋病重点人群监测采样率达到97%;对结核病人的追踪率达96%,医疗机构结核病转诊率达到100%。服药病人治疗管理率达到100%。针对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制定启动应急处理预案,并进行防控演练,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截止年末,全区共发现疫情145例,其中重症病例6例,无死亡病例。累计接种甲流疫苗38217人,未发生一例严重的不良反应。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管理,妇幼专干培训率达100%,婴幼儿死亡率3.54‰。全区育龄妇女普查普治40563人,查出各类疾病5717人,发病率14.1%;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964人。组织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活动,有效地净化了辖区医疗市场。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保障了居民的食品卫生安全。

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先后举办了“庆三八”机关妇女趣味运动会、咸阳市北郊建材市场杯摩托车越野邀请赛、第十四届国际奥委会主席杯城市自行车咸阳赛区选拔赛和全民健身日启动仪式,承办了2009年“先河杯”市民长跑大赛、咸阳市九运会成人组羽毛球赛;组队参加了咸阳市机关干部职工乒乓球对抗赛、中国宝鸡第九届太白登山节登山比赛。竞技体育工作成绩优异。组队参加了咸阳市九运会,在游泳、举重、射箭等7个项目比赛中,共取得金牌20枚、银牌29枚、铜牌25枚,以总分675分获得团体总分第3名。向省、市以上专业队和体校输送运动员16名。代表咸阳市组队参加陕西省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二届特奥会,共获得金牌35枚、银牌8枚、铜牌7枚。

十、环境保护

“双减排”工作成绩突出。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3962吨;拆除方圆实业有限公司燃煤锅3台、天宏纸业有限公司燃煤锅2台,SO2削减200吨,提前半年超额完成任务。严把环评关,提高项目准入条件。率先在辖区内开展了“环评审批五个零服务”工作,依靠“以新带老、行业限批”两项措施消化污染总量,将污染物削减总量指标落实到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中,有效的防止了新污染源的产生,共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审批手续48个,环评执行率达到100%。

专项整治活动扎实开展。注重源头治理,以餐饮业废水治理为重点,要求全区100平方米以上餐饮业必须安装油水分离设施,确保达标排放。集中开展了辖区违法煤场专项整治、建筑施工噪音、医院含菌废水消毒处置专项整治、治理水源地专项整治、洗染业专项整治、露天烧烤园专项整治、建设项目“三同时”验收专项整治等七项专项行动,共查处煤场10家,处罚3起,关闭了多胜煤场和友谊煤场;查处建筑施工场地等各类噪声源66处,查处超标单位14个,责令整改19处。对医院含菌废水、水源地排污企业及有烟烧烤摊点等68家违法行为予以纠正,受理群众投诉76件,处理76件,环境噪声扰民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启动。夏秋两季秸秆禁烧工作扎实有效,确保了全区夏秋两季无一处焚烧现象,夏季秸秆禁烧工作被市政府评为一等奖。“双百”工程全面展开,成立农村环保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秦都区农村环境保护及生态工作实施方案》,共筛选启动10个生态示范村、1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创建工作。

“创绿”工作逐步推进。全区己有2个单位申报省级、6个单位申报市级、12个单位申报区级绿色文明单位。积极开展“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绿色消费”活动,百姓厨房、时代王朝酒店等6家酒店成为绿色消费示范点和宣传口。

“双创”工作向纵深拓展。调整完善了“双创”工作领导小组,对机关环境进行了美化、亮化,及时对所包抓的世纪大道路段进行清扫,积极组织干部群众开展义务劳动。刷新楼体、墙体93万平方米,“平改坡”8500平方米,更换门头牌匾6500块,建立移动公厕10座,更新果皮箱500个,栽植大树7000棵,投资400万元购置机械化清扫车4辆,三轮环保车200辆,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双创”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验收。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区常住人口49.39万人。人口出生率为9.90‰,死亡率为6.08‰,自然增长率为3.82‰。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492元,比上年增长23.7%,农民人均纯收入5195元,比上年增长20.4%。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和消费环境的改善,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欲望明显增强,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344元,比上年增19.20%。

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实现了保障对象全员化、操作程序规范化、对象管理动态化、资金发放社会化、资金筹措制度化、救助政策配套化、档案信息电子化、民主监督公开化的“八化”工作目标。年末城市低保对象6665户、16774人,占我区非农人口的6.8%,人均补差153元,月发放城市低保资金239万元;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230户、3918人,月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5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对全区47户、47名五保户落实了每人每年1856元的供养金,其中10名五保户实现了集中供养,大大提高了我区五保供养水平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