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招商引资结构优化。全年完成实际到帐外资上报数3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6%;实际到帐外资确认数30.5亿美元,增长14.3%。其中制造业实际到帐外资19.8亿美元,生产性服务业实际到帐外资2.5亿美元。项目引进成效显着,全年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3个,其中制造业项目29个;实际到帐外资超1000万美元项目81个。外商投资企业设备进口7.6亿美元,增长126.7%。新增世界500强投资项目9个,已有5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市投资85个项目。 外经合作稳步推进。全年新签外经合同额5.8亿美元,与上年持平,完成外经营业额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走出去步伐有所加快,全市新核准境外投资项目49个,比上年增加9个;中方协议投资额4.5亿美元,增长30.1%。金昇公司斥资1亿欧元收购德国埃马克集团股权,常发集团投资5000万美元开发赞比亚铜矿。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竞争力不断增强。载体建设不断加快,省级以上开发区累计完成开发面积149.9平方公里,全年基础设施和功能性平台建设投入127亿元,工业投入798亿元。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和钟楼开发区获得江苏省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园区,常州高新区通过国家生态园区评审。外资集聚效应凸显,省级以上开发区全年实际到帐注册外资26.5亿美元,占全市82.2%。其中制造业实际到帐17.5亿美元,占全市88.6%。新批协议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05个,占全市的86.8%。新增工商登记超3000万美元项目35个,其中制造业项目27个,分别占全市的81.4%和93.1%。 【外事】 对外交往活跃频繁。全年接待外宾117批、1019人次,其中副部长以上团组5批、82人次;接待来常考察访问的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29批、145人次,接待来访外国记者17批、62人次。年内有3个外国城市与我市结为友好城市,至年底,累计15个外国城市与我市结为友好城市,友好城市年内来访团组44批、302人次,组织25个团组、170人次出访友好城市。 三、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科技创新成绩斐然。全年政府科技经费投入14.3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3%。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5家,累计618家;新增省创新型企业59家,累计164家;新增省民营科技型企业961家,累计3306家;新增科技上市企业11家。全年共争取国家、省科技资金项目444项,争取资金4.2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41项,争取资金1.9亿元。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23413件,比上年增长47.5%,其中发明专利6128件,增长84.8%;专利授权11390件,增长25.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44件,增长33%。 创新平台建设加快。“一核八园”建设稳步推进,科教城入驻机构达520家,研发人才超万人;科技金融中心引入创投、担保、科技小额贷款、金融租赁等机构50家,资金规模20亿元。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556项,科研总收入4.4亿元。全市新建“两站三中心”149家,累计625家;新增国家级孵化器1家、省级孵化器5家、市级孵化器10家,新增孵化面积60.6万平方米,累计达364.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610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企业技术中心1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 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成功举办2011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吸引14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1400多位专家、1800多位企业家参加,达成合作项目160多项,其中108个项目现场签约,协议金额4.3亿元。充分发挥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作用,重点开展与俄罗斯、以色列、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交流合作;以“医疗器械和转化医学”为主题,举办第二届中英科技桥开放创新研讨会,“干细胞/微载体创面敷料”等7个项目达成实质性合作协议。年内共组织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27次,开展重大产学研合作活动13场,正式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10项。 人才高地加快构筑。启动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全年引进250个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30多名国家“千人计划”签约来常创新创业。实施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培育计划236个,入选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双创人才”25名,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人才项目的支持经费5000万元,领军型创业人才创办的企业累计获得2.6亿元科技和人才专项资金。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1.4万人,比上年增长11.3%。全年接收大中专毕业生、引进各类技术人员37185人,其中博士157人,硕士1842人。 【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学校600所,在校学生74.5万人,教职工5.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4万人。继续推进校舍安全工程,累计建设、改造校舍30万平方米。成立教育服务中心,举办“常州公开课”3讲、“龙城心理讲堂”大型公益讲座4场、龙城网校公益讲座155场,受众超过12万人次。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100%学校建成一级校园网,8所学校获省中小学优秀校园网站评比活动一等奖,57所学校被确认为全国动漫实验学校。积极推进合作办学、境外培训和双向交流,新增聘外资格学校2所,年内有3所学校与国外4所学校缔结友好学校,165名教师赴境外教学、培训、考察,近千名学生赴境外修学、访问,11名学生获新加坡政府奖学金项目,300多名国外中小学生来常州留学、交流,美国总统奖学生首次来常州访问。落实各类学生资助3329万元。 基础教育不断强化。全市基础教育阶段省级优质学校达407所,占比率和就读率分别达到72.9%、83.6%。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小班化教学试点逐步推开,流动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吸纳比例达87%以上,市直属小学、幼儿园移交辖区管理,热点高中55%的统招名额分配到各初中学校,新组建25个优质名校教育集团。高考二本以上进线率位列全省前茅。省常中生物学科、前黄高中环境?生命学科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省常中被评为全省14所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之一。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推进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工程,形成殷村职教园建设思路和总体方案并启动建设,100%职业学校成为省优质职业学校,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本科高职(技师)工作,省职校单招考试蝉联全省十二连冠,1名学生获全国光华创业精神大奖。 终身教育优化发展。推行社会办学规范管理、属地管理,编印《常州市社会办学服务指南》。年内新增省级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3个,确定社区教育实验项目10个、市标准化乡镇(街道)成人教育中心6个、居民(村民)学校32家,开发社区教育课程200讲并每周在市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引进、嫁接社区教育课程总量达15万讲,举办“2011年全国终身学习常州论坛”和第六届“全民终身学习推进周”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