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宁海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交通运输能力继续增强。完成货物运输量1490万吨,货物周转量1030878万吨公里,客运量2265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22774万人公里。城区公共交通事业平稳发展,公交运营路线1023.7万公里,运营车辆495辆,其中公共汽车217辆,出租车278辆,公交车完成客运总量3523万人次。 邮政、电信业发展良好,现代化通信工具进一步普及。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270.14万元,电信业务收入63569万元,分别增长5.0%和5.7%。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16.36万户,下降18.3%。移动电话用户71.72万户,增长14.9%,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7.38万户。互联网注册用户110606户,增长10.7%。 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运行情况较好,存贷款增速有所放缓。全年实现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2.63亿元,增长11.9%。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28.09亿元,增长11.3%,比年初增加32.86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323.29亿元,增长11.2%,比年初增加32.08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48.66亿元,增长11.7%,比年初增加46.95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445.8亿元,增长11.3%,比年初增加45.16亿元。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大幅回落,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64.46亿元,增长5.3%,比上年回落28.8个百分点。 保险事业较快发展。全年财产保险承保额214.75亿元,保险业务收入7548万元,分别增长10.0%和5.2%;共处理财产理赔案9968件,增长23.8%;支付赔款金额4271万元,增长19.4%。全年居民参加人寿保险的承保额364亿元,增长32.0%;保险业务收入13233万元,下降16.4%;共处理人身险理赔案1902件,增长2.5%;支付赔款金额3909.66万元,增长31.6%。 科技、教育和人才 2011年科技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我县的县市区创新型指数排名较上年提高了1个位次。总投资1.8亿元宁海县最大规模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宁海县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大楼主楼已经顺利结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6家,县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3家,累计全县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总数达到119家,其中省级12家,市级36家,县级71家。列入市级新产品试制计划199项,列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新增市级星火示范基地1个,市级星火示范基地达到9个。拥有市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镇5个。全年专利申请量1864件,专利授权量1469件,其中发明授权61件,累计拥有授权专利8180件,其中发明专利207件。新增省级专利示范企业2家,新增市级专利示范企业3家,累计拥有国家专利试点企业1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12家、市级专利示范(试点)企业13家。在第七届宁波市发明创新大赛上获奖30项,位列宁波各县(市)区第二位,其中我县“振动哑铃”获得创意设计类金奖,宁波美琪工具有限公司总经理尤礼忠获宁波市第三届十大发明之星。中国驰名商标累计10件;新增省着名商标4件,累计27件;新认定市知名商标6件,累计71件。新增浙江名牌1件,累计23件;新增市名牌8件,累计34件。 2011年,教育工作狠抓“十大工程”、“五项改革”,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教育事业得到了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全县现有中小学85所,其中小学54所(含外来民工子弟学校3所),初中18所,普通高中7所(含民办高中3所),职业中学5所(含民办职高2所)。在校生总数83104人(其中小学生46769人、初中生18133人、普高生10291人、职高生7863人、特殊教育学生48人),在校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4845人。幼儿园117所(含民办100所),在园幼儿26584人,学前三年幼儿纯入园率为99.2%,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小升初比例均达到100%,初升高比例为98.1%。2011年,财政对教育的拨款为71081万元,中小学生人均经费分别为700元和500元,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增加到500万元。全县所有学校均构建校园网络,义务教育段生机比为6.9:1,教室多媒体设备班套比达到1.16:1。民办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困难家庭子女的教育得到保障,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200万,落实各项帮困助学政策,各类助学奖学金共计152.5万元,公办学校接纳外来民工子女11137人。强化教师素质再提升“五个一”工程管理,走教育内涵发展之路,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高考录取率89.9%,上重点线人数527人。 人才建设继续推进。全县引进各类人才4500名(含柔性引进),其中高级职称132名,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157名,引进“海外工程师”11名,截止年末,我县人才总量已达8.08万人,专业技术人员5.25万人,高技能人才11000余人,农村实用人才2200余人,高级职称人才2400余名,全县拥有包括国务院特贴专家、市突贡专家、进入市“4321”人才工程培养序列的高级专家和正高职称专家在内的一流专家队伍16名。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县图书馆新增图书2万余册,藏书量29.05万册,接待读者6万余人次,图书流动册次34万余册,全县各级博物馆、故居接待来客6万余人次。基层公共文化创建工作大力推进。截止年末,全县共建成1个省级文化强镇、3个市级文化示范乡镇(街道),省、市、县三级基层文化宫226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100个、县级123个)。县图书馆在全县社区农村建立了65个流动图书站,建立乡镇(街道)图书分馆14个。文化惠民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2011春节联欢晚会、新春《古韵芬芳》宁海平调演唱会、第九届中国徐霞客开游节开游大典及中外民族风情大巡游、第四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县戏曲票友演唱会、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晚会、宁海之夏戏曲纳凉晚会等大型文化活动。认真组织“千场戏剧万场电影进农村”活动,共为农村群众演出戏剧360场,放映电影4224场。开展常态性城乡文化互动“文化靓县·周末喜相逢”品牌文化活动,共走进农村、社区演出50场。打响古戏台文化品牌,“5·19”期间成功举办了中国木作(古戏台)文化高峰论坛,使其成为我县旅游的文化寻根之旅。非遗传承工作成绩斐然。泥金彩漆正式进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宁海平调耍牙绝技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被省文化厅确定为“泥金彩漆工艺”生产基地。 广电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全年在《宁海新闻》、《宁广新闻》等主要新闻栏目中推出“两会特别报道”、“回望十一五,展望十二五”、“潮涌三门湾”等主题专栏20余个,播发相关新闻5000余条,为全县各项中心工作的开展,营造了强有力的舆论氛围。电视《新农家》栏目荣获中广协会栏目类一等奖。《人意山光》荣获中广协会“百家奖”电视文艺栏目类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特地为《人意山光》召开研讨会,并誉之为宁海影像志。全年共有1000余条新闻被中央及省、市电台、电视台录用,仅“5·19”期间,录用数量就达100来篇,创下了单时段外宣之最。完成《宁海新闻》增版扩容,播出时间由原来的18分钟增加至25分钟。与县效能办、纠风办联合推出《记者视点》栏目,被誉为宁海的“焦点访谈”。整合中央、省、市、县四级对农节目,开办“乡土之声”对农有线广播节目,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全年投资3000万元,完成农村数字电视整转133个村,覆盖用户4.2万户,至目前为止全县已实现数字电视覆盖8万余户,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