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宁海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宁海县统计局 (2012年2月) 2011年,面对各种复杂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牢牢把握主题主线,深入实施“一大开局、三大突破、二大建设、四大提升”和“六大提升突破行动”战略部署,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从上年的63位,提升到今年的61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 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23.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63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83.17亿元,增长12.6%(其中工业增加值164.44亿元,增长12.1%,建筑业增加值18.73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105.43亿元,增长10.6%。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0.7:56.7:32.6,人均生产总值52735元,按年平均汇率(1美元=6.4588元人民币)折算为8165美元,增长10.2%。 经济主体总量保持稳定。2011年度新增个体工商户3828户,总数达到22873户,资金数额14.95亿元;新增内资企业1312家,总数达到8493家,注册资本133.13亿元;新增外资企业26家,总数达到346家,注册资本56765万美元。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全年完成一般预算收入50.12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其中:中央级财政收入23.53亿元,增长20.1%;地方级财政收入26.59亿元,增长26.6%。在地方税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21.0%、19.5%、23.3%和12.2%。全年财政支出36.31亿元,增长26.3%,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其中教育支出7.11亿元,增长24.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17亿元,增长62.7%;医疗卫生支出3.41亿元,增长54.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农业和农村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5%。其中,农业产值14.86亿元,增长1.0%;林业产值1.57亿元,增长0.5%;牧业产值7.57亿元,增长7.3%;渔业产值23.85亿元,增长6.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2亿元,增长4.4%。种植业生产形势稳定,粮食面积有所下降,全年完成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44.69万亩,同比下降1.6%,其中粮食作物面积29.80万亩,下降1.3%,产量10.46万吨,增长1.9%。畜禽业生产形势稳定,全县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分别为14.93万头和18.34万头,同比增长分别为16.1%和10.9%。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4.58万吨,增长3.1%,其中:海水产品产量13.03万吨,增长2.6%;淡水产品总量5592吨,增长9.0%。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开展。根据“十二五”现代农业“324”工程,启动实施2个示范区和5个精品园项目,完成投资6000余万元。越溪双盘涂贝类养殖、白枇杷产业基地等8个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完成验收。合作组织建设快速推进。新增市级示范合作社2家,总数达到16家;新增县级示范合作社5家,总数达到17家;新增县规范合作社20家,全县农业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600余家。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18家,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全县新增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16062亩,目前全县土林地流转面积为35.7万亩,其中耕地23.5万亩。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加快推进。全县评选出27家龙头企业、5家流通型企业、8家成长型企业和20个优秀购销大户。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新增市级名牌农产品2个。农业龙头企业完成产值21.5亿元,实现销售16.1亿元,同比增长10%。“三品”认证工作扎实推进。新申报获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8个,面积1.9万亩,总数达到68个,面积38.49万亩;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14个,总数达到64个;新申报绿色食品1个,总数达到18个;有机食品总数达到21个。组织58家次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参加9个国内农展会、3个国外农博会,获得浙江农博会金奖4个、优质奖5个,茶叶金奖5个、优质奖励4个。我县获“中国茶文化之乡”、“望海茶中华文化名茶”、“全国茶叶特色产茶县”、“全国标准茶园创建县”等荣誉称号。森林宁海建设成效显着。创建森林村庄45个,完成造林12000亩,通道绿化100公里,水岸绿化55公里。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卓有成效。出台了《宁海县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意见》,投资9026万元完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项目的主体工程,2个市级循环示范项目通过验收,启动3个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完成1个国家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启动2个国家沼气工程项目与核心区内4个精品园产业园建设项目。全省生态循环农业现场会在我县顺利召开。粮食功能区升级工程稳步推进,共投入725万元完成了4.06万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900公顷,旱涝保收面积8710公顷,分别增长51.3%和6.2%。农村用电量8.95亿千瓦时,增长8.6%。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实施“美丽乡村,美好生活”活动,村庄整治工作成效明显。共投入1.3亿元,以村道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处理、村庄绿化为主要内容,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2011年,新创建市县级全面小康村13个,特色村6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达到全覆盖,新增种植绿化苗木3.8万株,硬化道路250公里,拆除旧房、危房面积2.3万平方米,农村基础设施和村庄环境明显改善。启动中心村培育创建4个,全面推进农房“两改”工作,实施6个县农村住房集中改建项目,新开工项目3个,总投资10.7亿元,建筑总面积40.8万平方米,节余土地426亩。 工业、建筑业和供电业 2011年,工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县工业实现增加值164.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56.6%。实现工业总产值705亿元,增长15.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485.05亿元,增长13.5%。 工业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下滑。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470.75亿元,增长12.1%,产销率为97.0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3.21亿元,增长11.7%;实现利税总额48.64亿元,其中利润总额32.21亿元,分别下降7.9%和14.4%;亏损额1.95亿元,增长126.1%。十一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标综合得分为275.15分,同比下降4.66分,名列全市第一。60家实力工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7.5亿元,增长15.1%。全年规模以上六大特色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8.49亿元,增长13.9%。成功签约引进首家风险投资管理机构--天津海达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3亿元(其中政府出资3000万引导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