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782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9.2%。其中,出口26371万美元,增长228.1%。成功举办三峡工程(重庆)对口支援会暨经贸洽谈会、中国三峡中医药博览会。对口支援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8.59亿元,同比增长76.2%,到位对口支援无偿援助资金11230万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4562万美元,增长125.9%。科创医药、九鼎集团等11个优势企业和国内外56个品牌入驻万州。渝洽会上重庆如意西部纺织城、三峡库区机械物流园等6个投资项目成功签约。观音岩汽车销售街汽车经销企业达到40多家,销售额突破30亿元。沙龙路、福斯德广场、后街金座、北滨路等特色街规模进一步扩大。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力加强。随着二大城市建设的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交通管理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交通运输效能大幅提升。全年完成全社会货运量4931万吨,增长32.1%,完成全社会客运量15384万人次,增长2.1%。火车站进出旅客32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5.5%,机场旅客吞吐量25万人次,增长2.5%,港口货物吞吐能力1500万吨,增长25.0%。全区共有运输车辆13845辆,开通公交线路22条,中长途客运班线32条,农村客运班线152条,客运站日均发班2110班次,发送旅客3.9万人次。水上拥有各类船舶306艘。万州机场开通了广州、北京、上海、南京、昆明、西安、厦门7条航线,万州火车站开通了北京、上海、杭州等13对客车。年末拥有公交车377辆,出租车625辆,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62172辆,比上年增长11.3%。 交通枢纽建设加快。2011年末全区公路里程达到5833公里。全年完成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投资12.17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完成国道318线万利段、万分段58.27公里大修。省道万忠路、万云南路(万州段)大修改造全面完成,万石路(五桥千口岩至新田水库)于2011年6月28日开工建设。渝万高速路青杠塝入城大道、万利高速入城大道一段(万川大道)和机场路改造完成,南滨大道上段建成通车。印盒石大桥改造竣工通车。 邮电通讯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81745万元,比上年增长8.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9.82万户,比上年下降3.3%;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13.75万户,增长13.9%。国际互联网用户16.39万户,增长36.7%。 旅游接待能力增强。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通过整合城乡旅游资源,丰富旅游项目类型,完善旅游综合功能,旅游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全年接待游客866.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0%;实现旅游总收入31.32亿元,增长26.0%。其中,入境游客38005人次,增长38.0%,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85.57万美元,增长103.8%;国内游客862.5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1.02亿元,分别增长20.9%和24.9%。接待过夜游客199.30万人次,增长13.9%。 七、财政、金融、保险和证券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3.01亿元,比上年增长87.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4.58亿元,增长69.5%。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等主要税种分别增长34.0%、79.1%、65.7%和59.2%。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支出107.06亿元,比上年增长49.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74.91亿元,增长39.8%。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医疗卫生、工业商业等事务的支出分别增长38.9%、41.0%、50.6%、56.5%和114.3%。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86亿元,增长30.1%。 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51.57亿元,比年初增长17.6%。其中储蓄存款余额347.79亿元,增长21.0%。本外币贷款余额269.31亿元,增长25.2%;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0.98亿元,增长37.7%。 年末全区拥有保险公司18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3.42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财产险6.57亿元,增长24.9%。全年赔付各类保险金4.84亿元,增长18.3%。 八、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建设逐步完善。立足“高峡平湖明珠”的标准,以“三大战役”为抓手,以“拓空间、强功能、提品质、塑特色”为重点,着力做大城市规模、做靓城市形象、做优城市品质,重庆第二大城市建设提档提速。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56.7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万州南滨大道、白岩路和罗田老街荣获重庆市“最美大道”、“最美街区”和“最美小巷”称号。 “四大工程”全面推进。完成长江大桥南桥头公园、长江二桥北桥头游园、万州大桥南桥头公园(一期)等桥头公园节点绿化提升;完成北滨路、北山大道等城市主干道植物景观提升,启动万斛城公园前期工作;累计完成300余个夜景灯饰项目建设或改造;完成68条约81.5公里城市道路综合改造,完成北山大道、兴茂美食城等路段370栋90万平方米建筑立面整治,完成蔡家坡、学府、周家坝、冯家院子和南山等5个居住小区约20万平方米综合整治;新建和改造广场7个、公园11个、步行梯道3条,人均广场面积0.5平方米,北滨公园完成816户约8.3万平方米城市危旧房和城中村、4家生产型企业的搬迁工作;建成望江大梯道,推进鸽子沟特色步行街建设。 九、教育、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和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区共有学校445所,成功创建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普通高等学校从4所增加到5所,普通中等职业学校14所,普通中学60所,小学185所。全年在校生30.99万人,其中普通高等院校4.44万人,普通中等职业学校3.88万人,普通中学10.34万人,小学8.8万人。全区有幼儿园179所,在园幼儿3.5万人。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入学率稳定在95%以上,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人数居全市第一。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社会投入科研经费946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0%。申报实施重点科技项目271项,增长59.4%,取得重大科研成果48项,增长77.0%。当年申报专利370件,增长29.4%,当年授权专利219件,增长31.9%。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6.0%。连续两届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 十、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治安 文化事业繁荣健康发展。围绕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文化强区和渝东北地区文化中心目标,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唱读讲传”系列活动,努力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剧目,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大区建设扎实推进。大型方言剧《三峡人家》入选“2011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鸣凤》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和优秀导演奖,《移民金大花》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三峡移民纪念馆主体工程建成,三峡文化艺术中心开工建设。区文化馆在第三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中,被复评为全国一级文化馆。年末,全区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4个,文化馆1个,乡镇和社区文化站52个,剧场影剧院3个。公共图书馆藏书30.5万册。城乡有线电视用户26.18万户,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