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义乌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全市有科技机构141家,R&D活动人员3544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7%和0.6%。全年R&D经费投入达7.6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占GDP比重为1.05%。全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科技型企业3家,新列入国家科学技术部下达的2011年相关科技计划项目13个,立项数为历年之最;新创建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家;组织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78项,国家级火炬项目9项,国家星火项目1项,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项,省级重大专项6项;新认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累计共24家。 2011年全市专利申请量4440件,授权专利量3068件,其中发明专利70件,同比分别增长89.2%、31.3%、9.4%。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新图书馆正式投入使用,建成数字信息服务和数字图书馆,实现了我市文化共享工程全覆盖。全年共接待读者近28万人次,总流通26万册次。新开辟佛堂、苏溪、义亭三个公益电影免费电影点,使我市公益电影放映广场达到7个,服务人群超过50万人次。深入开展送文化下乡系列活动,累计为群众免费送戏298场,送电影7341场,放映各类主题幻灯片13.9万片次,观众超过73.2万人次。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基本结束,成为浙中地区率先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县市,全市共有数字电视用户25.5万户。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5%;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8%;有点电视入户率100%。 义乌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登录5大类不可移动文物1659处,其中复查325处,新发现1334处,新公布大麦园窑址等24处不可移动文物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19处市文物保护点。公布省级文保单位6处。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11处、义乌市级文保单位106处、市级文保点344处。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省级9项、金华市级33项、义乌市级61项。 被浙江省列为首批体育现代化试点市(县);进一步加大小康健身工程力度,建成小康健身工程示范点15个,健身路径70条,篮球场85个,赠送室内外乒乓球桌100张。竞技体育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共组队参加金华市以上比赛10次以上,共获得金牌23枚、银牌35枚、铜牌27枚;初步建立体育彩票销售、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消费“三大市场”。体彩销量稳步上升。体育彩票销量完成1.8亿元,同比增长24%,继续实施“千人培训”计划,全年共举办各类各级培训班15期,参加培训人数达到3000多人。共核发国家二级社会指导员证39本、三级社会指导员证98本,国家二级裁判员证18本、三级裁判员证70本。积极引进和承办高水平体育赛事,不断满足市民对体育文化的需求。承办了2010-2011年CBA全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稠州商业银行俱乐部主场的16场比赛承办了2011赛季中超联赛杭州绿城八场主场比赛。承办了杭州绿城俱乐部和英超阿森纳俱乐部友谊赛。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率先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省卫生厅确定我市为全国首批实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29个县级市之一。浙大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中医院迁建和中心医院二期三个省市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截止2011年底。全市共有医疗机构697家,综合性医院5家,专科医院12家,血站1家,卫生单位6家,镇街道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63个,村卫生室371家,其他医疗机构(个体诊所、医务室、门诊部)225家。实有床位数2963张,公立在编人员411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905人(拥有高级职称363人,中级1090人,研究生学历202人)。全年全市公立医疗单位总诊疗618.3万人次,出院7.3万人次。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全 年末建成区面积达到96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6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有道路面积达1327万平方米,城区大小桥梁116座。城市绿化进一步改善,人均公园绿地9.7平方米,绿地覆盖率32.3%。建成天然气过渡气源站1座,累计建成市政天然气中压管网约85公里,管道天然气入户6000户,管道天然气累计供气约580万立方米。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870辆,出租汽车1316辆。 2011年7月,环保部授予义乌“国家生态市”称号。城市全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28天,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9.9%;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54.5分贝;主要河流水质有效改善,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稳中有升。2011年,新创建省级绿色企业4家、绿色家庭2户、绿色社区5家;金华市级绿色家庭2户,义乌市级绿色家庭98户,义乌市级绿色医院3家。 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初步测算,全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37%,单位GDP电耗上升2.08%。从前三季度看,单位能耗下降水平好于全省和金华市平均水平,但完成全年下降3.6%的节能目标有一定难度。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指标预计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2011年,全市综治工作考核列金华市第一,被评为全省综治工作优秀县(市)。全市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社会矛盾进一步化解。共排查调处矛盾纠纷12568起,调处成功12226起,成功率97.3%。刑事发案与上年基本持平,命案发案数比上年同期下降9.4%,“两枪”案件同比下降14.5%,入室盗窃发案数同比下降15%。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全市“民主法治村(社区)”的创建面达到了100%。全市较大村、社区、规模企业综治工作室规模化建设达100%,已建立了村级“示范综治室”55个,企业“示范综治室”27个,创建镇街示范综治工作中心5个,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8.6%。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47392人,比上年增加7554人;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515003人,非农业人口232389人;户籍人口中男性人口380197人,女性人口367195人。全年出生人口7701人,人口出生率10.3‰;死亡人口4284人,人口死亡率5.8‰;人口自然增长率4.5‰。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市常住人口123.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7.89万人,农村人口35.51万人,城镇化率71.22%。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78元,增长13.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121元,增长15.9%。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6年的2.45:1缩小到2.34: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0.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8%。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8.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79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汽车拥有量48.3辆。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汽车拥有量21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