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三水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2-05-28 佛山市三水区统计局

继续实施70岁以上老年白内障患者“光明工程”,为生活严重受影响的三水户籍70岁以上老年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复明手术,为70岁以上五保、低保老年患者提供免费手术,解除老人眼疾痛苦,提高老人们的生活质量,全年共计施行老年人白内障复明手术685例;开展老年人保健服务,为全区65岁以上常住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格检查和空腹血糖检测,告知体检结果并进行相应干预,以及进行健康教育和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全年共体检65岁以上老年人22762人。

成功举办2011年中国云东海.红牛国际铁人三项洲际杯赛暨全国铁人三项锦标赛;全区共举办区级群众体育竞赛活动28次,参与人数6300人;镇(街)、厂矿企业、行业系统体育竞赛活动78次,参与人数22000人。群众体育组织发展了近100支业余足球队,10个篮球俱乐部,20多个中老年人健身活动团体,20多个羽毛球俱乐部,30多个乒乓球俱乐部。投入400多万元在各镇(街)兴建公共游泳场。结合今年我区创文工作,投入40多万元对城区公共体育设施进行了全面的维护,增补一大批健身活动器材。协助西南街道办在文塔公园二桥下开辟体育活动场地,新增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近5000平方米。全年上送国家队5人,省体校1人、市体校46人。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基本完成城市休闲公园建设,积极推进江滨公园、云东海湿地公园和绿道建设。建成新华北路、国税局旁的两个地上停车场,开展彩虹公园地下停车场前期工作。白泥坑垃圾卫生填埋场首期填埋区工程试运营,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白坭站已交付使用,加快乐平站、西南站的建设进度。积极推进三达路北延线以及捷和广场、“颐澳湾”、“御龙湾”和“新明珠”的周边市政配套工程,建成了华良路、林海尚都周边的市政道路。

积极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城乡防灾减灾体系。继续加快在建的三岗电排站重建、古灶排涝站扩建、安乐围达标加固、大塘围达标加固、周灶涌综合整治、樵北涌综合整治等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启动新开工的金本水利枢纽和解放沙联围达标加固工程。有序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驿岗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配套管网-大棉涌(鸭嘴岗-新李沙一桥)截污工程完成总工程量95%;乐平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基本完成厂区的土建项目;芦苞旅游园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已完成土建部分。

上级下达给我区1716套公租房任务得以落实,于9月底全部动工。截至目前为止,我区已启动的“三旧”改造项目总数为60项,已完成改造项目数17项。其中,2011年新增启动项目3项,新增完成项目1项。

全区环境质量保持良好,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流经我区西、北江干流水质均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值。监测数据显示,内河涌水环境质量有所好转环境空气质量呈现“优”、“良”状态的天数约占全年的97.4%,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完成纺织印染、皮革行业调整提升,组织对12家完成关闭的纺织印染、皮革企业进行了现场考核验收并落实奖励资金;重点开展7家涉铅铅酸蓄电池企业的强制清洁生产工作;完成各项水、气、声环境监测任务,共获得有效监测数据约3.1万个。

十二、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2011年参加社会保险人数合计1298472人,五大险种的实际缴费人数均比去年同期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53198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35369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44336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148596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144336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45.34万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4.7万人,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7.43%,实现了新农保的基本全覆盖,成为我区十大民生实事最先完成的一项。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2%。

全年征收社会保险基金14.32亿元,同比增长7.6%,发放社会保险基金8.27亿元,同比增长34.9%。

安全生产方面,完成全区生产经营单位普查,信息平台企业总数由去年的1555家增加至17338家;完成8家高危行业企业视频监控安装,全区高危行业企业重点部位60%实现远程视频监控;除“三小”场所、教育、医疗行业外,完成1590家企业“一企一档”安全生产基础数据100%无缺项;各镇(街)开展基层检查(含现场检查记录)2954次,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上报9064项,及时掌握安全监管动态信息;累计量化分级餐饮企业2049家,量化分级管理覆盖率98.89%,其中初审A级44家,已评审公示B级207家,评定C级企业1798家。组织举办各类安全培训班66期,累计培训各类人员15378人。

2011年,全区共发生各类事故463起,死亡62人,受伤497人,直接经济损失465.6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下降0.9%,死亡人数上升32%,受伤人数上升8.8%,直接经济损失上升403%。

十三、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年末常住人口625375人。年末户籍总人口397150人,全年出生人口4254人,出生率10.71‰;死亡人口2309人,死亡率5.81‰;自然增长人口1945人,自然增长率4.9‰。

年内举办各类人才招聘活动163场,入场招工的用人单位3986家,入场求职人数57000人,新增就业岗位数23900个,安置就业人数17635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200人(其中:本区农村劳动力转移3020人,本省外市劳动力转移3623人);用好各类促进就业政策,发放各类就业补贴资金共计321.39万元、小额贷款1687万元;主动与劳务帮扶地区实现对接,积极开展劳务协作交流,共组织97家企业,为外地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4621个,输入劳动力1248人。

年末全区共有从业人员36.02万人,比上年增加1.76万人,增长4.9%,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5.81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9.10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1.11万人。认定专业技术人才258人,为535人申报了职称评审,核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职数513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74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6390元,比上年增长10.6%。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697元,比上年增长15.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5%,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所占比重为10.1%。农村居民居住住房总建筑面积人均48.8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