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秦皇岛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秦皇岛调查队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及市第十一届党代会精神,在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民生状况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但是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结构调整步伐不快、通胀压力依然存在和节能减排压力增大等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防止调控效果出现反弹,促进全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一、综合 全市总体经济实现平稳增长,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4.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1.19亿元,增长5.1%,增幅与上年相比回落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19.47亿元,增长16.2%,增幅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03.38亿元,增长10.4%,增幅比上年回落1.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之比为13.3︰39.4︰47.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489元,增长11.4%。 财政收支呈现前高后低走势。2011年,全市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但增幅逐月回落。全年实现全部财政收入168.69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1.6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10.2个百分点。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6.64亿元,增长20.3%。全年完成国地税收入152.93亿元,增长27.0%。其中,国税收入71.22亿元,增长20.6%;地税收入81.71亿元,增长33.1%。财政重点支出保障较好。全市累计财政支出241.12亿元,同比增长17.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68.59亿元,增长24.3%。在一般预算支出中,用于农林水事务支出、交通运输支出、文化体育和传媒支出、医疗卫生和科学技术支出实现快速增长,增幅分别为28.9%、1.5倍、48.6%、32.1%和37.7%。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高位回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为106.6%,涨幅较1-9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但比上年提高了3.9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6.7%,农村上涨6.1%。居民消费的八大类商品(服务)价格呈七涨、一降态势,食品、居住价格涨幅较大,同比分别上涨13.6%、8.0%,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衣着价格下降,降幅为0.6%。住宅价格上涨得到遏制。国家日益紧缩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我市房地产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住宅价格快速上涨势头得到有效遏制。2011年以来,全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逐渐回落。从7月份同比上涨8.3%,回落到12月份同比上涨1.6%。从环比情况看,呈持续小幅下降态势,12月份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比11月份又下降了0.1%。二手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呈波动性回落态势,从7月份的上涨3.1%回落为12月份的下降0.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总体高位运行。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指数同比累计上涨7.9%,涨幅较上年扩大0.7个百分点。冶金、食品、化学工业和机械工业是推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的主导力量,这四个工业部门共同带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7.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6.5%,生活资料上涨13.9%。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总体保持稳定增长。今年以来,秦皇岛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把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3.69亿元,同比增长5.0%。粮食生产获得丰收,我市被省政府命名为“夏粮生产先进市”。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78万公顷,同比增长0.4%;总产量89.19万吨,增长2.7%。蔬菜生产稳定增长,全年蔬菜播种面积4.52万公顷,增长2.8%;总产量287.33万吨,增长5.4%。畜牧业生产势头趋缓,全年肉类总产量32.74万吨,增长3.2%,其中猪肉、羊肉、禽肉产量小幅增长,增幅分别为2.2%、7.6%、6.7%,牛肉产量下降,同比减少0.4%。渔业生产下滑,全年水产品产量20.88万吨,同比下降7.9%。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农村面貌进一步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96.84万千瓦时,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8.39万公顷,机播面积8.29万公顷,机收面积4.23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3.44万公顷。全市2265个行政村中,通油路、通电、通电话村数达100%,通汽车村数达98.9%,通有线电视村数达76.8%,自来水受益村数达46.6%,均比上年有所增加。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五新一好”和“五规范一满意”总体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新民居建设。全市有104个村启动了新民居建设。其中32个村开工在建,46个村已制定完成新民居建设规划,26个村已经完成新民居建设各项民主程序,正在制定村庄建设规划。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截止年末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74家,有力带动了全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65%,比上年略有增长,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2011年以来,全市积极实施“115”项目行动计划,落实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标志性项目61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7个。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52万户,占到全市农户总数的82%。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949个,新增158个,带动农户24.1万户。 突出造林绿化、林果产业化建设和森林资源管护三项重点工作,全市林业生产再上新台阶。造林绿化成果显着,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4901公顷,零星植树645万株,新增育苗面积1127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7.1%、59.4%和40.5%。森林覆盖率达到41.98%。经济林种植面积稳中有升,新发展石门核桃、京东板栗等特色果树3.8万亩,使全市干鲜果品栽培面积稳定在91630公顷,干鲜果品总产量为82.77万吨,其中干果产量2.85万吨,鲜果产量79.92万吨。全市实现林业产值4.17亿元,比上年增长7.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前降后升。2011年以来,秦皇岛市克服宏观经济环境和周边地区经济下行等不利因素影响,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力推动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要求,工业经济呈现较为理性的发展态势。10月份以后,扭转了年初以来增速逐月下滑的局面,回升势头增强。10月份以后,扭转了年初以来增速逐月下滑的局面,回升势头增强。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33.22亿元,同比增长15.6%。重工业拉动格局不变,轻工业增速缓慢回升。全年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81.69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84.5%,累计增速17.8%,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4.7个百分点,贡献率达94.3%;轻工业完成增加值51.53亿元,同比仅增长5.2%,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10.4个百分点。多数行业生产保持增长,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和装备制造业带动作用强劲。在统计的33个行业大类中,有25个行业工业生产与上年相比保持增长,其中有12个行业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食品加工、玻璃制造、金属冶炼及压延、装备制造四大支柱行业完成增加值233.82亿元,同比增长16.2%,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