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江油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水利重建顺利推进,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2010年,我市水利重点县申报成功,全年水利建设总投资8.24亿元,共完成土石方298万立方米;完工病险水库整治113座,渠道维修整治及防渗480公里,整治山坪塘7000口、土石河堰292道、微水工程132处;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6000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1.5万亩,新增节水灌面1.8万亩;解决人饮安全用水31万人;汛末水利工程蓄水量1.0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平方公里。水利灾后重建209个项目,现已全部开工,其中完工205个,累计完成投资13.26亿元,187座震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部完成;年末农村饮水安全达标人口47.9万人;25个堤防灾后重建项目基本完工,完工堤防59公里;渔业设施重建、水资源监测设施重建等基本结束。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7.41万千瓦,增长12.9%。农村用电量2.41亿千瓦小时(不包括农村大宗工业用电),增长33.8%。 农业产业化建设成效显着。2010年,新增绵阳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个,达到33个,实现农产品加工经营销售收入19亿元,增长12%;新增专合组织29个,达到189个,实现经营销售收入4.84亿元,增长16%,其中新增绵阳市级重点专合组织4个,达到30个;各类农村专业大户发展总量达到了2500户。 突出特色产业建设,狠抓现代农业发展。在产业发展上着力建设商品蔬菜基地大县、生猪繁育大县、西部地区獭兔第一县的目标,狠抓了40万亩优质粮油、30万亩商品蔬菜、“112”生猪、1000万只獭(肉)兔、3000万只小家禽特色产业基地建设。2010年底,全市优质粮油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优质水稻25万亩、“双低”专种油菜12万亩;商品蔬菜基地面积17万亩,其中设施大棚蔬菜1.5万亩;大力实施“112”生猪(即发展10万头能繁母猪、100万头育肥猪、200万头仔猪)产业工程,适度规模养殖场达到53个、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建成800个;以西屏为核心的150万只獭兔养殖基地已经形成,獭兔产量、质量位居四川第一。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小幅增长。2010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18亿元,增长1.8%。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61.70亿元,增长125.9%;更新改造完成投资29.65亿元,增长34.4%;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96亿元,下降20%;农户投资完成16.87亿元,下降69.8%。 投资结构持续改善。2010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3.25亿元,增长67.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7.21亿元,增长56.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1.72亿元,下降21.4%。工业项目投资力度空前,累计实施投资上亿元的工业项目19个,投资上千万的工业项目65个,完成投资36.7亿元,同比增长64.6%。工业项目开工数量、投资规模、建设速度均超过历史最好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川矿筒体生产线、国大水泥、红狮水泥、长祥特钢大型铸锻件等项目建成投产;龙凤水电站即将下闸蓄水,科光电站第一台机组即将发电;推动攀长钢锻造项目、电渣生产线,西南钢铁、六合锻造、南玻矿业、金荷花药业等项目加快建设,为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民生保障投资力度加大。2010年,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46.9亿,占投资总量41.8%,在投资总额中比重最大。产业投资32.22亿元,增长43.2%。基础设施投资30.67亿元,增长124%。 项目个数大幅增加,重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全年在建施工项目突破1000个,达到1004个,同比增加304个,增长44.9%。其中:500万以上项目265个,完成投资81.53亿元,拉动投资增长34.2个百分点,占投资总额的72.7%,同比提高32.9个百分点。工业性项目完成投资37.21亿元,拉动投资增长12.2个百分点,占投资总额的33.2%。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落,商品房销售持续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96亿元,下降20%,商品房屋施工面积67.19万平方米,下降17.8%;商品房屋竣工面积42.03万平方米,增长344.8%;商品房屋销售面积40.2万平方米,增长43.4%,同比提高12.2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持续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01亿元,增长19.9%,高于绵阳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其中:批发业增长23.1%,零售业增长18.1%,住宿业增长34.7%,餐饮业增长25%。 城乡市场趋于同步发展。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37.52亿元,占零售总额的51.4%,增长21%;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35.49亿元,增长18.8%,占零售总额的48.6%。城乡市场的增幅差由上年的8.6个百分点缩小到2010年的2.2个百分点。 国家优惠政策带动消费升级。受国家扩大内需,实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优惠政策的拉动,全年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量达到7.04万台(部),兑现补贴1950万元;汽车摩托车下乡销售量达3.06万台,兑现补贴2395万元。全市私家车保有量近10万辆,汽车数量的猛增,带动了洗车业、汽车保养维修、车内装饰等相关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汽车消费已逐渐成为拉动需求增长的又一主要动力。 旅游业持续快速回升。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0.7万人次,增长48.9%,同比提高39.1个百分点;实现旅游总收入10.41亿元,增长48.3%,同比提高21.4个百分点。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业持续较快发展。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1904公里,增长4.0%;其中等级公路156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6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1356万人,增长12.3%;客运周转量72945万人公里,增长19%。公路货运量939万吨,增长26.4%;货运周转量73266万吨公里,增长13.4%。 邮电通讯业持续发展。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收入4.07亿元,增长8.1%。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12.94万户,下降8.8%。住宅电话中市话用户5.97万户,增长20.4%;农话用户4.56万户,下降16.2%。移动电话用户65.07万户,增长10.4%。国际互联网用户5.84万户,增长26.9%。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持续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8.21亿元,增长34.9%;实现一般预算收入9.54亿元,增长50.2%;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45亿元,增长51.9%。税收收入实现8.23亿元,增长49.2%,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6.2%,同比提高45.3个百分点。财政支出58.08亿元,增长8.1%;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9.68亿元,增长9.9%。其中教育支出2.8亿元,增长15.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86亿元,增长28.4%;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31.93亿元,增长3.1%。 货币信贷平稳均衡增长。12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1.67亿元,比年初增长9.5%;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3.99亿元,比年初增长10.2%。各项贷款余额80.53亿元,比年初增长2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