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江油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8-16 绵阳市江油市统计局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团结一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巩固回升、加快发展”工作基调,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发展路径,大力实施“规划项目产业投资突破年”,奋力推进“八个坚持、八个新突破”,克服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影响,实现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经济回升发展、质量显着提高、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

一、综合

经济回升发展,综合实力增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8.01亿元,增长16.0%,高于绵阳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1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6.20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6.62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15.5:45.8:38.7调整为14.2:48.4:37.4,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8%、71.1%和25.1%,分别拉动GDP增长0.6、11.4和4.0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稳步增长。全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80.54亿元,增长18.6%,占GDP的比重为45.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3.4%,拉动GDP增长8.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84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54亿元,增长27.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16亿元,增长15.1%。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26.78亿元,增长29.6%。

居民消费价格小幅上涨。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4%。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以食品类领涨,全部上扬。食品类上涨7.7%,烟酒类上涨2.8%,医疗保健、娱乐教育、家庭设备、交通通讯、居住和衣着类价格分别上涨2.4%、1.3%、1.0%、0.5%、0.4%和0.1%。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较快增长,规模企业达到200户,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全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户,达到200户,总产值突破200亿,达到211.67亿元,增长33.0%;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63.90亿元,增长27.6%。全部工业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5.8%,拉动GDP增长10.5个百分点。

工业发展平台进一步壮大。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充分利用工业园区完善的配套设施,抓住被省政府列入“1525工程”成长型重点培育园区等重大机遇,加快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工业园区辖区规模企业达到94户,实现总产值142.65亿元。三合、含增等6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加快扩张,以工业园区为龙头、工业集中发展区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五升二降”。酱油2.24万吨,增长50.0%;粗钢19.77万吨,增长30.3%;钢材86.88万吨,增长27.1%;发电量54.01亿千瓦时,增长19.0%;纱0.6万吨,增长6.6%;水泥283万吨,下降0.4%;布产量0.34万米,下降2.7%。

重点企业发展加快。2010年末,全市工业总产值过亿元企业增加8户,达到36户;完成工业总产值152.89亿元,增长37.5%;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2.2%,拉动工业总产值增长78.6个百分点。

优势产业发展成效显着。2010年,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7.76亿元,增长32.6%,占总产值的比重88.7%。其中:冶金行业产值93.01亿元,增长32.5%,占总产值的43.9%;机械行业产值31.16亿元,增长55.3%,占总产值的14.7%;建材行业产值25.57亿元,增长31.1%;能源行业产值17.79亿元,增长6.5%;食品行业产值15.79亿元,增长28.2%;化学工业产值4.44亿元,增长47.6%。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2010年全面淘汰四川双马3条共90万吨湿法水泥生产线、大康冶金炉料厂和启明星铁合金矿热炉,停产5家小水泥生产企业,全面实行公共节能计划,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6.3%,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8.9%,全面完成减排目标。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10户,亏损面仅为5.1%,亏损企业亏损额3.2亿元,下降37.5%;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8.08亿元,增长17.9%;实现利税总额19.29亿元,增长819.2%,创历史最好水平。

建筑业持续发展。2010年,全市资质以上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51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5.03亿元,增长21.6%,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7.02亿元,安装工程产值7.09亿元;竣工产值24.62亿元。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83亿元,增长15.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1.2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7.03万平方米。

三、农业

农业农村工作成绩显着。2010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按照“夯实发展基础、推进城乡统筹、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工作思路,突出农民增收,大力实施农业项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着成绩。获得了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市、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一等奖、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先进县(市、区)、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20强县(市)、四川省现代畜牧业20强县(市)、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市)等六项荣誉称号。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10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41.60亿元,增长4.7%。其中:农业产值20.89亿元,增长4.3%;牧业产值17.69亿元,增长4.9%,占总产值的比重42.5%。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25.18亿元,增长4.5%。

粮油种植面积略有增加。2010年,粮食种植面积5.15万公顷,增加74公顷,增长0.1%。其中:小麦面积1.41万公顷,增长0.1%;稻谷2.15万公顷,下降3.1%;玉米0.96万公顷,增长9.9%。油料面积1.62万公顷,增长1.8%(其中:油菜籽1.50万公顷,增长2.3%)。蔬菜面积(含菜用瓜)1.19万公顷,增长7.4%。

农作物产量有增有减。2010年,粮食总产量31万吨,增产0.5%。其中,小麦6.58万吨,增产0.5%;稻谷16.62万吨,减产2.1%;玉米4.91万吨,增产11.7%。油料3.81万吨,增产2.4%。蔬菜瓜果37.2万吨,增产8.5%。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2010年,全市出栏生猪72万头,增长4.5%;年末生猪存栏51.49万头,增长2.9%,其中能繁母猪9.2万头,增长0.3%。出售和自宰小家禽1452万只,增长7.8%;禽蛋产量2.01万吨,增长6.1%。肉类总产量8.33万吨,增长5%,其中:猪肉产量5.09万吨,增长4.5%。水产品产量1.1万吨,增长8.4%。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完成各类育苗面积375亩,生产各类林木种苗645万株,义务植树175万余标准株,建成绿色通道150公里,完成林地灾毁治理面积13.67万亩,灾后恢复重建人工植苗造林项目4.6万亩,灾后恢复封山育林9.08万亩,退耕还林管护率100%,建档率100%,发证率100%。天保工程完成公益林建设项目封山育林5000亩。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16.8万亩,森林覆盖率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