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江油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保险事业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各类保费收入3.81亿元,增长17.5%。其中,人身险3.03亿元,财产险0.78亿元。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支出1.93亿元,增长6.6%。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知识产权顺利推进。2010年,全市组织申报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31项,获得立项15项,争取项目资金855万元。全年申请专利59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54项,取得授权48项,其中实用新型31项,发明16项,外观设计1项。全市有科普示范乡镇14个,科普示范基地13个,科普示范学校11所,科普示范企业4个。 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2010-2011学年,全市有各类学校178所,在校学生105323人。其中幼儿园70所,在园(班)幼儿17181人;小学73所,在校学生36974人,专任教师2747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升学率达到98.7%。普通中学30所,在校学生41483人,专任教师2382人。中等职业学校3所,职教招生3968人,在校学生10125人,专任教师223人。高等专科学校1所,在校学生2737人,专任教师173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 高考、中考取得了历史新突破。2010年,高考本科硬上线突破三千大关,达到3126人,比上年净增390人,增长14.3%,其中上重点本科628人,比上年净增47人,增长8.1%。全市中考平均分、及格率、优生率等指标比上年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其中600分以上优生人数达到717人,市境内普通高中指令性计划录取线平均水平居绵阳市各县区前列。 教育体育重建全面完成。2010年5月12日前,全市学校重建基本完成,整个教育体育实现了规范重建、务实重建、优质重建、高效重建。教育体育灾后重建投资共约11亿元,新建校舍43.5万平方米,维修加固校舍35.9万平方米,新建教师周转房3.6万平方米,新建学校室内体育活动室16个、塑胶运动场30个。完成原体育馆加固工程,新建有7000个看台座位的运动场一座,新建室内全民健身中心一个。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有剧场1个,公园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3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20.3万余册,博物馆2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个,文物藏品及资料9572件。全市有乡镇广播站36个,广播覆盖率96.1%,电视覆盖率95.7%。 抢抓机遇,全面推进医疗卫生单位灾后重建。卫生系统恢复重建的医疗卫生机构有71个,项目全部开工,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11个,乡镇卫生院4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个,厂矿职工医院8个。现已竣工58个,其中38个河南援建项目全部竣工。 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持续改善。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30个,其中医院20个,乡镇卫生院4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个,诊所157个,村卫生站389个,其他医疗卫生机构4个。共有床位4491张,卫生机构人员5963人,其中医院、卫生技术人员3765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323人,注册护士1427人。 实施民生政策,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年末,全市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61.80万人,参合率97.1%。全年累计有8.05万名参合农民办理了门诊报销,报销金额405万元;累计住院补偿5.28万人,补偿金额5594万元;各医疗单位对1万余名困难群众减免医药费89万元。积极开展惠民医疗服务,组织五个巡回医疗义诊队分别到40个乡镇、3个社区开展了义诊活动,共计义诊3300余人次,测血压1.2万余人次,发放健康宣传资料2.97万份,咨询1.30万余人次,免费发放药品0.67万人次。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10年全市广泛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校园艺术国防教育活动;成功承办了全国女子足球U-16锦标赛和四川省第三届中学生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开展了武术、跆拳道、棋类、乒乓球、篮球、田径、足球等市级中小学系列赛事活动11次;深入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举行了“全民健身日”群众体育活动启动仪式,促进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十、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2010年末,全市公安户籍人口87.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1万人,非农业人口25.87万人;男性人口44.95万人,女性人口43.02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4.5:100。人口出生率7.73‰,死亡率5.34‰,自然增长率2.39‰,政策生育率93.55%。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70元,增加1862元,增长14.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其中人均工资收入11685元,增长18.1%。人均消费支出11000元,增长15.1%,其中食品支出4478元,增长13.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0.7%,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062元,增加802元,增长1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其中工资性收入2418元,增加576元,增长31.2%;家庭经营收入3106元,增加368元,增长13.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543元,下降27.8%。其中,食品支出2393元,增长23.5%;衣着消费支出471元,增长16.6%;居住消费支出1025元,下降73.2%;家庭设备消费支出356元,下降7.2%;医疗保健消费支出338元,下降7.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3.2%。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收入持续增加。2010年末,城镇单位在岗职工4.36万人,增长4.3%;年人均工资29634元,增长19.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5%。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16.29万人(含退休),增长15.7%;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12.44万人(含退休),下降1.3%;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03万人;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0.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5.6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2.11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36.70万人。城镇新增就业和再就业岗位713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35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再就业免费培训3150人。 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机构26家,床位2831张;社会福利院1个,床位350张,收养人数240人。城镇有6140户、10808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有5851户、27036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3594万元,城乡低保对象累计月人均补差分别达到135.5元和60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210元和100元。实施城乡医疗救助45277人次,救助资金541万元。及时兑现优抚对象经费1819万元,下拨各类救灾支出资金297万元。 十一、重建任务基本完成 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要求,坚持“四个重建”,突出“四个优先”,严把规划关、质量安全关、工程造价关,灾后重建又好又快推进。总投资407.8亿元的1353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完工1251个、完工率92.5%,累计完成投资375亿元,圆满实现“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