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增城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8-14 广州市增城市统计局

2010年,增城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为龙头,加快建设现代产业新区和生态宜居新城,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市经济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创建高水平的科学发展示范市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综合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增城坚定不移地做好调结构,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工作,着力提高经济工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有效促进消费需求,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保持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广州市统计局核算,2010年增城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675.78亿元,增长16.0%,高于今年预期目标3个百分点,增速分别比全省(12.2%)和广州市(13%)高3.8和3个百分点。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市围绕着力解决“粗放低效”这一长期形成的固有模式,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调整,更加注重资源优化配置,坚持走集约化、组团式发展道路。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继续优化。都市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均有不同程度较快增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42.32亿元、410.27亿元和223.2亿元,分别增长6.1%、17.7%和14.4%,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38%、49.89%和45.72%。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6.6:62.66:30.74调整为6.26:60.71:33.03。第一产业下降0.3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1.9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2.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GDP增长7.98个百分点,继续成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7.32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58.1亿元,同比增长34.7%。实现一般预算财政收入39.88亿元,同比增长20.34%。“十一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36.22%和25%。一般预算财政收入高于年均增长15%的预期目标10个百分点。其中,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别为5.54亿元、9.96亿元和2.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81%、32.3%和27.35%,合计占一般预算财政收入的45.99%。全市税收收入106.64亿元,增长32.51%。其中,国税收入71.71亿元,增长40.87%。地税收入34.93亿元,增长18.12%。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继续加大免费培训和推荐就业力度,全年共组织培训14202人,其中培训本市农村劳动力851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6306人,累计转移就业16.4万人,累计转移就业率达90.7%。进一步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城镇从业人员继续增加。2010年末城镇从业人员25.77万人,比上年增加1.72万人。城镇从业人员中,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9.7万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6.47万人,个体从业人员9.59万人。全市登记失业人员7533人,其中城镇登记失业人数5438人,实现再就业3926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72.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51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43%。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实现覆盖城乡,参保覆盖面不断扩大。截止2010年底,全市参加养老保险29.51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8.21万人,城镇老年居民基本养老保险7562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54万人;医疗保险77.33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2.51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7.14万人,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57.68万人;失业保险13.77万人;工伤保险20.40万人;生育保险4.37万人。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3.17%;实施了80岁以上老人长寿保健金发放制度;全面启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包括低保、五保、残疾人、重大疾病、慈善基金在内的社会救济体系不断完善。构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动迁安置房、外来工公寓等保障性住房13万平方米。

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下降。2010年全市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22.5%,其中工矿商贸企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50.0%,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21.79%。全市亿元GDP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0.1835人/亿元,同比下降34.14%;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498人/10万人,同比下降50.26%;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4.63人/万车,同比下降26.62%。

二、农业

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32亿元,增长6.1%。农业总产值72.45亿元,同比增长5.5%。“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5.58%,高于3%的预期目标2.58个百分点。

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13.6万亩,粮食种植面积50.43万亩,比上年增加9864亩。蔬菜种植面积55.36万亩,增加1.283万亩;花卉种植面积1.37万亩。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粮食总产量15.79万吨,增长6.9%;其中,稻谷13.31万吨,增长6.8%。蔬菜总产量100.9万吨,增长5.4%;水果总产量8.34万吨,增长4.8%。畜牧业生产全面增长,肉类总产量8.54万吨,增长7.3%。肉猪出栏87.35万头,增长8.2%;家禽出栏2325.9万只,增长4.8%。渔业生产发展平稳,水产品产量4.29万吨,增长5.4%。

都市农业稳步发展。继续实行对农村土地流转实施财政补贴政策,鼓励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较好地调动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积极性,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使农村土地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集中,扩大土地集约化经营面积,提高土地生产率和效益。2010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累计流转面积14.8万亩,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38.4%,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11万亩,增长16.6%。其中符合财政补贴连片300亩以上的规模流转面积2.56万亩,新增规模流转面积3819亩,增长17.5%。创建了一批生态农业集约化经营示范区,推进了一批上规模的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种养大户+农户”等经营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集约化水平。以生态旅游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健康发展,扩大绿色种植,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畅通了销售渠道,提升了农副产品价值。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发展。实现工业增加值389.84亿元,增长17.5%。工业增加值增长对GDP的贡献率达45.71%,拉动GDP增长7.31个百分点。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520.52亿元,同比增长18.07%;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60.9亿元,同比增长20.06%。“十一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9.4%和23%,工业总产值高于年均增长14%的预期目标5.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