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榆树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3-01-30 长春市榆树市统计局

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8年,“东北平原中部(吉林)春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进展顺利,农业科技服务“110”平台建设项目全面启动,科技项目申报工作取得新成果,全民科技素质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在全市24个乡(镇)建立了30个标准的农村科普画廊,“一站、一点、一员”工作在28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铺开。“农家书屋”工程全面实施。《猪无公害集约化示范养殖及产品深加工》项目已经被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正式列为科技富民强县项目。

教育坚持“六化并进、均衡发展”的原则,学校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教育、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在全市中小学生开展了“迎奥运,做主人,献爱心,展风采”火炬接力传递活动和阳光体育展示活动,开展了全市中小学优秀学生、优秀班主任评比活动,“光明行动献爱心”,举办了“新华书店杯”榆树市第三届中小学生主题作文大赛活动,召开了“圣火与爱心同在,支援抗震救灾”书画、书信比赛活动。

2008年全市改善办学条件总投资3851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2817万元,改造学校16所,改造校舍23栋,解除危房面积7332平方米,新建校舍29699平方米。同时还投资1034万元,维修校舍47栋32404平方米,新建厕所305蹲位,建围墙4350延长米,修建大门14座,新换塑钢窗3913平方米,铺甬路75695平方米,建设旗杆及座10个,打井4眼。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一大批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文化体育和卫生

市委、市政府把文体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在加强和改善民生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突出民生,服务民生,保障了群众文体生活丰富多彩。榆树市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工程开工建设。文体中心是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开放式的文体活动场所,实现了文体资源共享。建成后,将成为东北三省最标准的文体活动场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我市388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农家书屋”,而且做到了“五有”,即:有书屋、有书架、有图书、有管理人员、有活动,“书屋”的建立为农村群众提供了健康的精神食粮。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新闻联播》栏目对我市打造欢乐庄稼院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朝闻天下》栏目、《新闻联播》栏目对我市戏曲剧团送文化下乡活动和戏曲剧团改革三十年来送戏下乡的变化进行了报道。各新闻媒体也相继播发了我市文化体育工作的好消息,为我市文化体育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东北大鼓在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又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年放映农村公益数字电影4000余场,放映长春电影节专场数字电影112场,观众达130余万人次。同时,在城市积极开展中小学爱国主义优秀影片放映活动,共放映爱国主义优秀影片80余场,观众8万余人次。

广播、电视业以服务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打造榆树发展文化实力建设为目标,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把握导向,提高质量。为构建实力榆树、和谐榆树、魅力榆树实现吉林省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和民生工作创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榆树电台《星星相拌,收获未来》和《榆树万名无职党员有了新岗位》分别获得中国广电协会二、三等奖,其它8件作品分别获得省、长春市一、二等奖。电视台《青春因自强而精彩》等17件作品分获省、长春市一、二、三等奖。2008年底全部完成了城区有线电视数字整转任务,全年整转用户26621户。农网发展势头强劲,全年农网投入243万元,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6049户。全市有线电视用户突破10万户大关,达到11.3万户,名列全省县(市)级榜首。

医疗卫生事业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市乡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100%。采取措施,积极落实结核病防控策略和艾滋病防治规划。努力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常住人口参合率达100%,实现了农村常住人口的全覆盖。投资1300万元、面积5000余平方米的榆树市妇幼保健院综合大楼如期竣工,为我市广大群众看病提供了更好更方便的条件。继续完善卫生监督体系,有效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根据《榆树市政府开展公共卫生、医疗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的要求,开展医疗市场综合整治行动,进一步规范了我市的医疗市场,规范了医疗机构牌匾,取缔无证业户,纠正了个别医疗机构超范围执业的行为。

技术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督、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卫生防疫、酒类管理等部门积极履行行政执法职能,积极开展源头打假工作,加大对医药、食品卫生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和治理力度,有效地控制了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保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整顿和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既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又有力地维护了我市企业名牌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8年末,全市总人口达到1289238人,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农业人口1089860人,比上年增长0.87%;非农业人口199378人,比上年增长2.1%。全市年内出生人口8931人,出生率7.1‰;年内死亡人口4875人,死亡率3.9‰;人口自然增长率3.2‰。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00元,比上年增长13.7%;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7082元,比上年增长21.4%;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520元,比上年增长19.2%。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2008年,市委、市政府以创业促就业为突破口,通过落实《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和《重点民生工作责任包保责任制》,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全年共创造城镇就业岗位5065个,其中开发公益岗位539个,城镇新增就业4128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106人(其中“4050”人员236人),创业促就业成功项目50个,创建充分就业社区8个,登记失业率为3.3%。劳务输出全面实施组织化输出、社会化培训、信息化管理、网络化服务、基地化转移、市场化就业、整体化增收的“七化”战略,积极组织和动员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领域创业增收,全年共输出农村劳动力420391人次,其中省外输出210600人次,国外输出13456人次,劳务经济收入达到28.1亿元,农村人口人均劳务收入达到2810元。

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坚持依法行政,为民执政,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政府全年社会保障和就业补助支出38574万元,比上年增加3570万元。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43827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59821人,参加失业保险37682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63424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923996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094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