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3-03-21 白沙县统计局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条件进一步改善。公共财政投资6585万元,新建南开乡至庄贺村、浪九村至庄贺村二条乡村公路和市政道路建设;投资1500万元,建设邦溪至什运百里旅游长廊“白沙绿境秘道”,运输企业投资300万元,购置大型客车12辆,开通城乡公交、市内公交线路6条,为群众出行提供方便,告别白沙无公交的历史。2012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085.3公里,增长15.1%,其中国道24公里;省道115.9公里;县道156.8公里;乡村道路788.5公里。全年货物量601万吨、货物周转量4.14亿吨公里,分别增长27.6%和28.5%;旅客运输量901万人、旅客周转量3.9亿人公里,分别增长27.4%和26.2%。运输业实现增加值6502万元,增长19.1%,增速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增幅自1998年来的最高点。

邮电业较快发展。2012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1.09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邮政业务量1313万元,增长3.3%;电信业务总量9537万元,增长17.1%。年末电话总用户8.44万户,增长15.1%,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63万户,下降2.9%;移动电话用户6.81万户,增长20.3%。年末互联网用户9377户,增长22%。邮政各类业务量均有所增长,函件10.78万件,包裹0.5万件,报纸2517万份。

六、旅游和消费市场

旅游业发展前景看好。天涯驿站、那吉跑马场等乡村旅游及水上游艇观光等旅游项目相继建成迎宾;金凯大酒店各项配套设施基本完成,旅客入住率较高,邦溪芭蕉水库旅游度假项目、邦溪南斑水库名仕山湖城项目、木棉湖旅游区项目等旅游项目正在加紧建设。2012年,接待旅游过夜人数21.5万人次,增长70.8%,旅游酒店开房率60%。旅游带动消费日呈明显。

消费市场保持活跃。受投资需求、居民收入提高和旅游消费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消费市场较为繁荣。2012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亿元,同比增长14.4%。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完成零售额3.28亿元,增长15.2%;农村完成零售额1.32亿元,增长12.6%。从消费形态看:餐饮收入8757万元,增长36.1%;商品零售3.73亿元,增长10.3%。从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完成零售额3.72亿元,增长10.4%;住宿和餐饮业完成零售额8811万元,同比增长36.2%。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7.19亿元,增长35.1%,其中:批发业销售增长75.4%;零售业销售增长25.4%。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分别为1569万元和10011万元,分别增长73.9%和26.4%。

七、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发展势头看好。201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含外币,下同)45.18亿元,同比增加4.9亿元,增长12.2%,其中,单位存款20.28亿元,增长11.6%;储蓄存款22.93亿元,增加3.63亿元,增长18.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68亿元,增长3.1%,其中,短期贷款7033万元,增长22.8%;中长期贷款4.98亿元,增长0.8%。金融企业收入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历史最好水平。2012年,营业收入1.11亿元(不含工行,下同),同比增长24.1%,实现利润总额2815万元,增长85.1%。金融业完成增加值4602万元,增长19.6%,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

保险业保费收入大增。2012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84亿元,增长40.5%,其中,财险收入983.万元,增长44.9%;人身保险收入857万元,增长35.8%。

八、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着。以“科学规划年”和“项目建设年”为契机,着力产业招商,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强化领导招商,做到县领导、部门负责人对招商工作亲力亲为,进一步完善、强化招商机制,拓展招商领域,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2年,我县签约引进项目19个,其中:旅游地产项目13个;工业项目4个;农业项目2个,计划总投资184.20亿元。履约项目16个,累计完成投资6.39亿元。2012年我县引进的主要项目有:山水假日广场、大溪地商住小区、华海·凤凰城、金沙小区、水景花都、水岸新世纪、福水安郡、龙腾嘉园、黎乡风情谷等城建开发项目;芭蕉湖旅游度假区、木棉湖休闲旅游度假区、“山语湖”国际旅游生态康养度假区、七坊镇生态文化高端养生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白沙县邦溪镇上林宛休闲度假基地项目、邦溪生态主题游乐园及生态度假村项目等旅游地产项目;荣邦乡包装箱综合利用、竹材产业化加工、裸花紫株加工、海南海惠中药饮片厂、白沙县邦溪镇海之昕药业等工业项目;白沙县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和白沙土鸡饲养产业化农业项目。

九、人民生活与就业

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12年,是中部六市县实施农民三年增收计划的最后一年,三年来,我县立足山区优势,进一步落实强民、惠民政策,出台了一系列“保农业增产、促农民增收”强力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农民在做大做强传统农业的同时向特色产业推进,促进农村家庭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三年前的3079元,增加到5785元,三年增收2706元,增长87.9%,平均每年递增23.4%,超额完成三年增收1937元、年终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16元的目标,比上年增长22.1%,增幅排全省第三位,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8.8%,其中,工资性收入1043元,增长40.9%;家庭经营性收入4489元,增长18.3%;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增长28.2%和22.3%,外出务工收入成为我县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57元,比上年增加2251元,增长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7%,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8.3%;经营性收入增长1.2倍;转移性收入增长14.4%。在岗职工人均工资34298元,同比增加2623元,增长8.3%,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5%。居民存款大幅提高,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93亿元,人均储蓄存款11465元,分别增长18.8%和20.5%。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575元,下降4.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115元,增长16.1%,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分别增长0.7%和40.6%;医疗保健支出分别增长10.9%和62.8%。全县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9.95平方米,其中:城镇19.73平方米;农村为20平方米。

就业工作取得新成就。认真贯彻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采取多形式、多渠道推进就业工作,城镇就业总体持续保持稳定增长。2012年,全县新增就业岗位3271人;完成年计划850人的384.8%,安置下岗职工946人,完成全年计划320人的295.6%,其中,援助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414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51人,其中:本年新增失业人数88人,登记失业率0.99%,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210人,比上年增长34.3%,完成年任务目标2700人的192.9%,其中:省内转移就业3313人,省外转移就业1897人。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工作,全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08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人数2692人,其中:劳务输出培训751人;技能提升培训1941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业培训239人。年末,全县就业总人数8.47万人(不含农垦),增长1.2%,其中:城镇单位8983人,增长9.6%;城镇私营和个体9318人,增长6.9%;农村劳动者6.64万人,下降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