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4-09-29 淄博市统计局
 
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我市派出89名运动员参加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26大项决赛,获得金牌11枚、银牌9枚、铜牌6枚,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为山东代表团夺冠做出突出贡献。在年度省锦标赛中获得奖牌456枚,总分7988分,列金牌榜、奖牌榜、总分榜第1位。年末,全市4所重点体校(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学员2200人,8所业余体校学员1500人。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开展。拥有1个市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6个县级全民健身中心,34个乡镇(街道)全民健身活动中心,283个城市社区体育场地,2020个农村社区体育场地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逐步实现了村级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
 
十一、城乡建设
 
城市载体服务功能增强。全年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完成投资32.1亿元,与上年持平。建成区面积285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1.8%。年内新建道路41.6公里,改造道路74.1公里;新增雨水管道90.5公里,污水管道89.6公里。城市新建垃圾中转站22座,总数达102座。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平均每天供水88万吨;使用液化气、煤制气、天然气用户共123万户,比上年增加3万户;集中供热面积4310万平方米;城市气化率99.2%,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污水处理率96.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园林绿化富有成效。年末,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11169公顷,比上年末增加459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3%,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新增公园2个,总数达45个;公园绿地面积新增227公顷,累计3469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
 
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示范镇建设力度加大。14个省、市级示范镇开工建设377个项目,完成投资23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8个,完成投资12.4亿元。农村住房建设、危房改造及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全年农村住房建设新开工16425户,完成投资21.5亿元,农村危房改造完成1645户,完成投资0.53亿元。完成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村庄686个,完成投资8.6亿元。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年内开工建设保障房9470套,其中,建设经济适用房2695套,均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保障房竣工6700套,其中,经济适用房竣工3603套。经公开摇号分配各类保障房4114套,新增廉租住房货币补贴689户。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年末,全市土地面积59.6万公顷。农用地4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1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1.1万公顷。建设用地11.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431公顷,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1万公顷,增加394公顷;城市和建制镇用地4万公顷,村庄用地5.5万公顷。交通运输及水利设施用地1.7万公顷。未利用土地5.9万公顷。
 
水资源利用更趋合理。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4.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8.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9.5亿立方米,年开采地下水5.9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6亿立方米。全社会用水量10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1.7亿立方米,增加0.5亿立方米;工业用水2.6亿立方米,减少0.8亿立方米;农业用水5.3亿立方米,减少0.7亿立方米;生态用水0.5亿立方米,增加0.2亿立方米。全市拥有大型水库2座,蓄水量1.3亿立方米。全年整治河道137公里,比上年增加39公里。拥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6处,省级水利风景区达13处。
 
林业建设取得显着成效。扎实有序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全市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3处,省级国家森林公园4处,自然保护区10个。年内造林面积13.7万亩,其中荒山造林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木材产量13万立方米;林木蓄积量624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全年全民义务植树1150万株。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天数184天,良好率为50.4%,良好率位居全省第9位,较上年上升1个位次。全市河流断面水质COD浓度均值为35.37mg/L,比上年下降6.1%,氨氮均值为2.65mg/L,下降8.6%。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到省控标准,水质持续改善。全市所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区域环境噪声全部达到功能区划标准。
 
气象地震服务保障到位。全年平均气温13.8℃,比上年提高0.4℃。平均降水量763.6毫米,增加202.1毫米。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和防灾减灾服务加强。现有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82个区域气象观测站,全年发布各类预警信号63次、重要天气预报25份。形成了较为可靠的防雹增雨火力网,人工增雨作业累计影响面积5400平方公里。地震台网的观测效能较高,拥有强震台8个、测震台7个。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良好。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1239起,比上年下降6.3%。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218起,下降6.7%;工矿商贸事故21起,增长23.5%。各类安全事故中死亡352人,下降3.6%;受伤1183人,下降6.8%。
 
十三、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市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515元,比上年增长11.8%。在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22934元,增长25.1%;经营净收入2128元,下降26.4%;财产性收入786元,下降20%;转移性收入7609元,增长0.1%。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282元,增长14%。其中,食品支出6143元,增长17.1%。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9%。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5平方米。
 
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932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工资性收入8262元,增长14%;家庭经营性收入4410元,增长10.8%;财产性收入340元,增长23.9%;转移性收入921元,增长4.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133元,增长10.9%。其中,食品支出2731元,增长6.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6%。农村居民人均拥有住房面积39.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险保障面进一步扩大。年末,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参保人数分别为107.4万人和437.1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4.4万人和231.6万人。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71.8万人、91.3万人和63.4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3.2万人、2万人和2.8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38.6万人,比上年增加2.5万人。连续9年调整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月人均养老金达2043元。失业保险金标准由每人每月730元提高至830元。城乡低保补助水平继续提高。城镇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360元提高至420元,保障人数2.8万人。农民最低生活年保障标准由2300元提高至2500元,保障人数8.2万人。社会救助事业扎实推进。拥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208个,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数2.8万张,收养1.4万人。社区服务中心136个,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171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