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5-04-02 淄博市统计局
 
建筑业运行平稳。全市资质内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87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建筑工程产值729.4亿元,增长7.3%;安装工程产值135.1亿元,增长3.5%。省外发展空间扩大,建筑企业在外省完成产值107.5亿元,增长5%。全年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1355.7亿元,增长11%。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994.6亿元,增长10%。全年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585.3万平方米,增长3.2%。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4352.1万平方米,增长12.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内涵效益型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04.6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民间投资212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33.3亿元,增长33.9%;第二产业投资1413亿元,增长24.5%;第三产业投资958.3亿元,增长4.3%。新兴产业和技术改造投资规模扩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499亿元,增长24.1%;工业技改投资1114.9亿元,增长26.6%。项目建设力度加大。累计新开工项目2612个,比上年增加249个;亿元以上投资项目509个,比上年增加125个,其中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38个,增加59个。房地产投资稳步增长,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36.2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9.2%。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平稳运行。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775.9亿元,增长9.3%。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733.3亿元,增长9.4%;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42.7亿元,增长8.5%。
 
重点商品供需稳定。从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看,21个大类消费品中有20个大类的零售额实现增长。其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增长7.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7.7%,家具类增长13.4%,中西药品类增长17.9%,机电产品及设备类增长27.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1.9%。汽车类实现零售额272.2亿元,增长10.9%,占限额以上批零企业零售额的比重达36.3%。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有降有升。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89.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6%。其中,出口实现恢复性增长,出口额达56亿美元,增长6.9%;进口33.4亿美元,下降11.1%。九大类主要出口产品中,医药产品出口增长27.6%,建材产品增长27.3%,轻工产品增长13.1%,机电产品增长10.6%。传统出口市场中,对韩国和欧盟出口分别增长17.7%、12.5%。新兴市场中,对南亚出口增长13.4%。主要进口商品中,塑料原料、机械设备和二甲苯分别增长12.8%、64.3%、27.9%。主要进口来源地中,巴西、中东、日本和韩国快速增长,进口额分别增长1.08倍、33.7%、16.5%和15.7%。
 
对外经济合作更加活跃。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5个。其中,总投资超过千万美元的项目19个。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5家,比上年增长66.7%。实际利用外资10.6亿美元,增长20.3%。其中,外商直接投资(FDI)5.4亿美元,增长3.3%。“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全年新批境外投资企业(机构)35家,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5.7亿美元,增长85.4%;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342人,增长73.1%。企业在境外新设立营销网络15家,增长25%。跨国并购成效显着。新华医疗器械并购香港威士达公司60%的股权项目,成功拥有了中国体外诊断市场30%的份额。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公路设施进一步增强。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1054公里,比上年增加13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06公里。机动车保有量94.8万辆;其中,个人拥有汽车63.9万辆,增加5.2万辆。现有公共汽车线路273条,其中市区公共汽车线路33条。营运公交车2766辆,出租车6493辆。
 
邮政业稳中提效。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收入达6.1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快递业务收入达3.1亿元,增长13.2%。函件总数达1242.6万件,比上年下降24.6%;快递2128.6万件,增长24.2%;订销报纸、杂志累计份数分别达6690万份、375.5万份。
 
信息产业取得新进步。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2014年成功列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国家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全年实现电信业务总量42.2亿元,增长8.7%,光缆线路总长度172.5万芯公里。年末固定电话用户96.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25.9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达93.2万户,增长11.6%。全市拥有省级电子制造产业基地(园区)3个,软件产业园1个,认证软件企业累计61家,登记软件产品累计270个。
 
旅游产业取得新发展。年内,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红莲湖二期工程、齐山景区等6个旅游项目建成开业。年末,国家A级旅游区(点)总量达48处,比上年增加4处。其中,AAAA级旅游区(点)达13处,AAA级旅游区(点)20处,AA级旅游区(点)15处。全年实现旅游外汇收入0.9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389.6亿元,增长12.6%。接待海外游客19.5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4146.7万人次,增长8.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支付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2.5亿元,增长7.1%。全市国、地税总收入452.4亿元,增长5.3%。其中,国税收入256.5亿元,增长2%;地税收入195.9亿元,增长10%。入库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71.7%。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42.5亿元,增长5.7%。重点支出保障有力。民生领域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达57.5%,占比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2.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22.1%,节能环保支出增长38.9%,住房保障支出增长16.7%。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得到压缩,比上年下降5.5%。
 
金融市场总体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594.3亿元,比年初增加139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38.6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90.5亿元,比年初增加161.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541.6亿元,比年初增加37.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854.3亿元,比年初增加110.6亿元。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改制顺利完成,建立起与新三板批量对接机制。中心挂牌企业达到412家,直接和间接融资超过150亿元,有13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