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淄博市统计局
2015年2月13日
2014年,全市各级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宏观政策措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扎实做好“加减乘”促转调三篇文章,深入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生态淄博”和民生事业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全市经济社会呈现持续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经济总量突破4000亿元。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02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产业结构改善。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6:57.1:39.3调整为3.5:55.9:40.6。金融保险、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趋优。全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43.8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2251.5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1634.5亿元,增长5.8%。人均生产总值87531元,比上年增长6.9%,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4328美元/人。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4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4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7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0.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低于全年4%的控制目标。
物价水平总体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1.6%,低于全国水平0.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水平0.3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1.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9%。分类别看,八大类消费品价格均有所上涨,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8%,是拉动总指数上涨的主要因素。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累计下降1.8%,36个大类行业呈现“14降15平7涨”格局。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累计下降3.6%,9大类原材料购进价格“6降2平1涨”。从年内各月同比情况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小幅波动,涨势平稳;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低位运行,下半年呈持续下滑态势。
招商引资量增质优。全市外来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387个,比上年增加55个;实际到位资金385.8亿元,增长43.2%。重点领域招商力度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外来投资项目153个,实际利用外来投资14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7.7%和38.5%;服务业项目实际到位外来资金162.6亿元,增长37.1%;股权招商及上市融资项目占外来投资的比重达7.5%。大项目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过亿元的招商引资项目164个,比上年增加80个,占项目总数的42.4%;实际到位外来投资增长63.3%。汉能光伏产业集群、绿城城市综合体、淄博齐都科技新城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开工,为转调创新、长远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质量强市战略深入实施。年末,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0个,中国驰名商标75个。国家级质检中心2个,省级质检中心11个。拥有全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7个,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龙头骨干企业16家。有3个企业荣获“省长质量奖”,40个企业荣获“市长质量奖”。建立公用计量标准327项。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效证书1699张。
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年末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2.3万户,比上年净增13.7%;注册资本(金)2362.9亿元,净增29.5%;户均注册资本(金)达106万元。其中,年末实有各类企业5.5万户,净增18.6%;注册资本(金)2229.3亿元,净增29.2%;户均注册资本(金)405.3万元。个体工商户16.5万户,比上年净增12%;注册资本(金)54.8亿元,净增34.9%。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2.5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农业总产值168.2亿元,增长3.8%;林业总产值13.9亿元,增长10.4%;牧业总产值57.9亿元,增长3.9%;渔业总产值5.3亿元,增长4.6%;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7.1亿元,增长8.2%。
主要农牧产品生产稳定。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全年粮食总产173.6万吨,比上年增加14.9万吨。其中,夏粮75.6万吨,比上年减产0.5万吨;秋粮98万吨,比上年增加15.4万吨。全年肉类、禽蛋、奶类产量分别为17.3万吨、6.4万吨和11.3万吨。水果、蔬菜产量分别为102.7万吨、211.4万吨。
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年内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处,新增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5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97家。全市农机合作社达189家,其中省级规范化作业推进项目29个。118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127.5万亩。国家级、市级蔬菜标准园分别达13家、51家。现有“三品一标”品牌64个,无公害认证农产品33个、绿色认证农产品80个、有机认证农产品12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8个。新增市级循环农业示范园区14个,累计达45个。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量11.2万个,大中型沼气工程达34处。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农机总值33.4亿元,比上年增长5%。农机总动力365.3万千瓦,增长1.8%。其中,农用排灌动力79.3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9%,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农田有效节水灌溉面积9.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4万公顷。“十万农户脱贫奔康工程”深入实施,全年累计投入11亿元,4.4万户、11.3万人实现脱贫。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21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23.3%,重工业增长5.6%;分行业看,38个行业大类中有28个行业实现增长。产销率达98.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在调度的211种工业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95种,占45%。其中,乙烯增长10.7%,水泥增长7.4%,化学药品原药增长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264.9亿元,比上年增长4.3%;实现利税1183.4亿元,下降7.3%,其中利润687.4亿元,下降9.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63.2%,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转调创新持续深化。通过多举措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全市提前一年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7%,较年初提高1.1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增势强劲。全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2%,增幅快于规模以上工业6.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8.2%,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5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增幅高出规模以上工业8.5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增速放缓。全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6.9%,低于规模以上工业1.7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