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09-12-22 北京市统计局

旅游业:旅游市场恢复正常。全年接待海外游客31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0.4%,比2002年增长1.6%。旅游外汇收入31.7亿美元,增长66.8%。接待国内旅游者1.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6.8%;旅游收入1145亿元,增长62.2%。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613家,客房数达到9.1万间。客房出租率64.7%,比上年末上升13个百分点。

三、对外开放

进出口:对外贸易强劲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值94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2%。其中,出口205.7亿美元,增长21.8%;进口740.8亿美元,增长43.5%。地方企业进出口总值为280.7亿美元,增长48.3%。其中,出口106.1亿美元,增长44%;进口174.6 亿美元,增长51%。出口产品结构继续优化。机电产品出口71.2亿美元,增长46.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1.7亿美元,增长51.7%;占地方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67.1%和48.8%,分别比上年提高1.3个和2.5个百分点。出口市场保持多元化。在主要出口市场中,对亚洲出口49.3亿美元,增长51.7%;对欧洲出口30.4亿美元,增长29.2%;对北美洲出口16.4亿美元,增长42.2%。基础产品进口大幅增加,在地方进口商品中,矿物燃料、润滑油及相关原料增长1.2倍,动植物油、脂及蜡增长1.1倍。

经济技术合作: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保持良好势头。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8.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8.8%和70.8%。年末在外人数2552人,比上年末增长22%。

利用外资:外资流入继续加快。全年新批外资项目1806项,比上年增长33%;合同外资金额62.6亿美元,增长92%。实际利用外资30.8亿美元,增长43%。从外资的产业投向看,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全年第三产业吸收合同外资金额38.7亿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资金额的比重为61.8%。投入较多的行业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合同外资金额达到21.5亿美元,增长1.7倍。年末,在京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研发中心分别达到7家、139家和189家。

开发区:开发区建设和发展进入新阶段。年末,全市27个开发区累计入区企业29752家,其中投产企业24416家,分别比上年末增加5353家和4368家。全年各类开发区实现总收入4876.2亿元,比上年增长25%;实现工业总产值2796亿元,增长37.2%(按现价计算);实现利润287.4亿元,增长20.9%;应缴税金209亿元,增长13.2%。

中关村科技园区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268家,比上年增长3.1%。年末,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0364家,比上年末增长24.9%。全年实现总收入3625.2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实现增加值760.9亿元,增长25.1%(按现价计算),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8%;实缴税金133.6亿元,增长11.2%。

四、城市建设与管理

危旧房改造和经济适用房:危旧房改造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完成危旧房改造投资203.1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拆除房屋72万平方米,下降61%,其中拆除危房29.9万平方米,下降57.3%;动迁居民2.4万户,下降54.3%。全年经济适用房投资98亿元,比上年增长6.3%;施工面积 89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08.8万平方米,分别下降1.4%和15%;销售面积306.3万平方米,下降4.3%;实现销售额90.4亿元,下降0.8%。

城市交通:交通设施建设继续加快。全年完成交通运输投资1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达到33.3%。轨道交通项目进展顺利,地铁四、五、十号线(含奥运支线)全面开工,在建规模达到86.3公里。公路建设稳步推进,全年新改建公路953公里;其中,在建高速公路100公里,六环路黄村至良乡段24公里已建成通车。城市道路建设进一步加强,首体南路、圆清路、五塔寺路、白云路、马家堡西路等工程建成通车,道路通行能力不断提高。6座交通枢纽建设按计划进行,其中,动物园交通枢纽已经启用,进入试运行阶段;六里桥综合客运枢纽基本具备试运营条件;马驹桥一级货运枢纽年底已报竣工。

城市公交体系逐步完善,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公共电汽车(含小公共,下同)线路达到599条,公共电汽车运营里程17206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14公里,与上年末持平。全市共有公共电汽车运营车辆2万辆, 比上年增加1204辆;客运出租车运营车辆5.2万辆,减少1.1万辆。全年城市公共交通共运送乘客51.2亿人次(不含出租车),比上年增长17.9%;其中公共电汽车运送乘客45.2亿人次,增长16.6%;轨道交通运送乘客6.1亿人次,增长28.4%。全年出租汽车客运量达到5.9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3.5%。

年末全市汽车保有量187.1万辆,比上年末增加19.4万辆;其中轿车保有量109.6万辆。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129.8万辆,比上年末增加18.2万辆;其中轿车保有量80.3万辆。

公用事业:公用事业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自来水售水量6.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7%;其中生活用水5.4亿立方米,增长8%。张坊、平谷、怀柔等应急水源工程先后建成通水,为保证首都供水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国电力供应普遍较为紧张的形势下,我市通过采取一系列调配应急措施,夏季用电高峰日均削减负荷约30万千瓦,避免了大面积停电及非事故拉路。全年售电量451.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9%;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80.2亿千瓦时,增长13.8%。全年煤气销售量达1.8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3.1%;天然气销售量达23.3亿立方米,增长22.3%;液化石油气销售量达12.6万吨,下降13.7%。年末,全市燃气家庭用户达到385.3万户,其中天然气家庭用户252.8万户,占全市家庭燃气总户数的6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城市热力管网供热面积达到877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8%。

五、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科技人员队伍稳步壮大,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加。年末,全市开展科技活动的单位4000家,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9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指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与无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25万人,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86.2%。全市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300亿元,增长17.1%,R&D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7%。

《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地方政策法规出台,北京的创新、创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创业孵化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年末,全市孵化器总数66家,入孵企业约2300家,总孵化面积80多万平方米,建立大学科技园14家。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年末,全市共有科技中介机构5000多家,相关行业协会150余家,各类专业服务中心500多家。专利成果喜人。全年申请专利18402件,比上年增长8.2%;授权专利9005件,增长9.2%。技术交易日趋活跃。全年成交技术合同35549项,合同成交总金额4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5%和60.1%;其中技术交易额387.5亿元,增长71%。北京产权交易所累计挂牌项目2976个,挂牌总金额3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项目成交749个,成交金额77.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