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继续深化。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如30米35kV/2kA高温超导电缆研发及产业化示范、电动汽车的研制开发、官厅水库流域水质改善关键技术研究等取得重大进展。 教育: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高等教育体系继续完善。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77 所,比上年增加4所;其中,本科院校27所。全年共招收本专科学生14.7万人,增长2.7%;本专科在校生达到50万人,增长9%;毕业学生9.96万人,增长18.9%。全市共有48所普通高校和115个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全年招收研究生5.6万人,增长17.9%;在学研究生达到14.4万人,增长19.8%;毕业研究生2.95万人,增长31.4%。建立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制度,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9.43%。大学生公寓和高教园区建设步伐加快。60万平方米大学生公寓竣工并交付使用。 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普通高中招生9.4万人,在校生 27.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7.7万人,在校生25.7万人;其中,普通中专招生3.3万人,职业高中招生2.6万人,技工学校招生1.8万人。 基础教育进一步调整优化。颁布实施《北京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调整了137所规模小、办学效益不高的中小学,其中小学112所,初中25所。农村义务教育条件改善。全年市、区县两级投入600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半山区和农村平原地区113所办学困难学校的改造任务。在延庆等9个区县投入5000多万元建设教育骨干光纤网,建成600所校园网。为郊区200所中小学设立医务室并配套相应设备,提高了卫生防病和健康教育的水平。全市普通小学1504所,在校生51.6万人;初中422所,在校生38.7万人。 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79所民办高校,在校学生22万人;93所民办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6万人;12所民办小学,在校学生0.5万人。 文化: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演出市场硕果累累。大型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大型奇幻儿童剧《迷宫》、大型情景魔术晚会《魔法传奇》、科普木偶剧《南极精灵》及评剧《刘巧儿新传》等精品剧目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全市共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72个,其中电影院62个;放映场次18万场,观众达到814.4万人次,票款收入1.85亿元。继续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即到21世纪初实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解决京郊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为农村观众放映故事片5.3万场次,观众达到1656.6万人次。北京电视台动画频道开播,电视节目达到10套。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5%,有线电视入户率为62.1%。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顺利推进。年内实现了让90个自然村的农村居民看上电视的目标。移动数字电视在公交系统试播成功,已有48条线路的1700辆公交车安装了移动数字电视。出版发行业经过改组改造,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市属出版单位出版报纸51种,与上年持平;出版杂志168种,下降4.5%;出版图书4713种,增长36.1%。共有17种出版物在国家各类大奖的评选中获奖,其中图书4种、期刊5种、电子出版物2种、音像制品5种。 文物保护工作取得可喜成绩。“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进展顺利,年内安排项目30项,已全面启动,其中16项已完工。自2003年开始,对全市6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全面修缮,并对其保护现状和管理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积极做好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配合危旧房改造、城市重点整治工程、奥运大型场馆建设完成了相关文物保护和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并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年末,全市拥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4处。全市境内注册登记的博物馆达到127个,博物馆馆藏文物226万件,固定展览200多项,临时推出展览400多项,参观人数达2500万人次。 卫生:公共卫生建设与疾病控制工作取得较好成效。截至年底,北京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已成立,10个远郊区县紧急医疗救援分中心全部建成,完成了32个远郊区县乡镇急救点的建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病业务楼已动工建设。医疗机构网络直报建设全面完成。针对“4.22”非典疫情和禽流感疫情,迅速启动相关预案并及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防治疫情的决定性胜利。 农村卫生保健不断加强。全市农村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覆盖率区县级达到100%,乡镇级达到87%,村级达到90%。全市共有230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64%。13个郊区县均已开始为就医农民实施报销,年内已为25万人次提供报销服务。农村改水改厕取得新的进展,全市完成农村改水项目共计3661个,受益人口达到338.6万人;改造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户厕32533座。 体育:扩充全民健身设施,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当年配建1229个全民健身工程,总面积82.6万平方米,总投资1.17亿元,其中市体育彩票公益金投入达4200万元。截至年底,全市所有街道、乡镇和有条件的社区居委会、55%的行政村均配建了全民健身工程。全民健身晨、晚练辅导站累计4437个;年内开展全市各类群众体育活动共计3240项次,参加活动人数达到532.7万人次。举办了国际长跑节、万人太极拳表演、全国城市体育舞蹈公开赛、庆申奥成功长跑活动等;举办了第10届全民健身周活动,吸引了206万市民参与;举办全民健身大课堂近百场,万余人受益。 竞技体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共有专业体育运动员近千人,共获得国际和全国性比赛奖牌125枚,其中金牌49枚,银牌45枚。在第28届奥运会上,我市运动员获得5枚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的优异成绩,其中金牌数位居各省市之首。 六、人口、就业与保障、居民生活 人口:人口继续保持增长。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在京居住半年以上人口)1492.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6.3万人,增长2.5%,增幅提高0.2个百分点。全市人口出生率为6.1‰,比上年增加1个千分点;死亡率5.4‰,增加0.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0.7‰,增加0.8个千分点。据公安部门统计,2004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162.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2%。 就业和社会保障: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年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4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3%,下降0.13个百分点;全年安排17.43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68.64%,提高0.56个百分点。其中,“4050”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为69.8%。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稳步推进。通过劳务输出、技能培训等措施,5.5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就业。岗位开发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共开发社区就业岗位14.32万个,比上年增长7.27%,安置失业人员10.63万人。全市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已发展到197家,累计安置就业特困人员1.3万人。其中,当年新增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47家,新安置就业特困人员486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