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2009-12-31 山西省统计局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加强城乡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初步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重大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初步统计,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9430个,床位10.8万张;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57个,妇幼保健机构131个。年末全省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4.67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11.55万人;防疫、防治与妇幼保健卫生技术人员1.16万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56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5年,山西体育代表团在十运会上共获10金5银5铜,总分506分,创造了五届全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

十二、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2005年全省11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空气质量Ⅱ级以上天数总计达到了2491天,比上年增加33.7%。其中,太原、长治超过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余9个城市超过空气质量三级标准。全省共建成烟尘控制区184个,烟尘控制区总面积688.8平方公里;建成噪声达标区95个,噪声达标区面积439.4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全省新增自然保护区6个,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45个,其中国家级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14.4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35%;已建设汾河源头、沁河源头两个生态功能保护区,面积达21.1万公顷;共建设生态示范区26个,总面积达359.3万公顷,其中国家级生态示范区7个。

黄河、海河流域山西段的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两流域共监测103个断面,达Ⅲ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11.6%,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超过Ⅲ类达到Ⅴ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27.2%,比上年降低2.1个百分点;超过Ⅴ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61.2%,比上年降低2.0个百分点。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取得积极成效。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全年全省出生人口40.2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02‰;死亡人口20.07万人,死亡率为6.00‰;全年净增人口20.14万人,自然增长率为6.02‰。

表5: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指    标

年末数

(万人)

比重(%)

全省总人口

其中:城镇

乡村

其中:男性

女性

3355.21

1412.81

1942.40

1719.33

1635.88

42.11

57.89

51.24

48.76

乡居民收入快速增加。经济的较快增长给城乡居民带来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913.9元,比上年增长12.8%;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637元,增长19.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342.6元,增长12.2%。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90.7元,比上年增长11.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77.7元,增长14.7%。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2.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4.2%。

城乡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9.64平方米(城镇居民生活抽样调查数),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4.15平方米(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强化。年末全省城镇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817个,社区服务中心168个,各类福利院床位数18157张,福利院收养人数11555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4.3万人。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9379万元,接受社会捐赠2867万元,销售福利彩票83939万元,得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的人数达84.9万人,全年共发放低保资金69069万元,城镇最低保障对象全年人均每月补差额为68元。

注:1、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