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保税区2006年经济发展统计公报(2)
国际展贸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成功举办第五届天津国际汽车贸易展。吸引了26万余人参观,国内外8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现场售车3032部,交易额3.6亿元。展会规模与交易量均超过了往届。 (二)现代物流 保税区以建设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的国际物流中心为目标,依托海空两港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全力构筑多层次、多元化的国际物流运作体系,现代物流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国际物流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快。2006年,保税区完成进出区货物总值254.2亿美元,增长35.5%。 海港保税区不断强化口岸优势,努力提升进出区货物的流转和国际商品分拨配送功能,大力发展国际物流业。2006年,受理进出区保税货物15.9万票,增长29.3%;监管货物441.8万吨,增长11.6%;实现货值189.6亿美元,增长16.8%。在叶水福、天保国际物流、振华保税仓储等一批知名物流企业的带动下,区域物流运作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带动了进出区货物种类的扩大和主要货类货值的快速增长。2006年,海港保税区实现进出区货物3300种,比上年增加349种;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及零部件等主要货类货值127.7亿美元,增长59.2%。 空港国际物流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企业水平,区域功能拓展得到加强。截止2006年底,空港国际物流区累计注册企业92家,其中进区经营企业27家。全年实现进出区货物2万吨,货值24.3亿美元。其中,电子、机电产品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数量增加幅度较大。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初具规模,实现航空口岸功能优势与保税政策优势叠加,为满足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深化和拓展航空物流产业,更好地服务、辐射环渤海和“三北”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保税物流园区快速发展。自封关运作以来,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通关环境和优惠的政策,赢得了大型跨国公司的青睐。美国UPS、丹麦马士基物流公司进驻园区,香港东方海外公司投入运营。到2006年底,保税物流园区的物流企业已达139家,投资总额1.3亿美元。同时,保税物流园区积极拓展功能,初步具备了仓单直提、国际中转、二次拼箱等业务功能,强化了区港联动的优势,完善了物流园区口岸功能,使国际物流业务发展迅猛。2006年,受理进出区货物34289票,货值38.7亿美元,涉及手机配件、液晶显示器、精密仪器、电器设备等57个大类、323种商品,服务20余个省区市。 保税区物流企业经营状况稳步上升。2006年,保税区物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3.1亿元;实现增加值58亿元,增长14.7%,拉动全区经济增长5.6个百分点;实现工商税收4.5亿元,增长13.9%。除水运业较大幅度下降外,其他物流行业均保持了较快增长。水运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63亿元,同比下降8.7%;营业利润、工商税收和增加值分别下降33%、18.6%和28%。仓储和代理业营业收入达到36.4亿元;实现利润2.1亿元,增长65%;上缴工商税收1.7亿元,增长33.8%;实现增加值8.7亿元,增长36%。港口企业实现营业利润6.3亿元,增长53.8%;实现增加值14.7亿元,增长35.6%;上缴税收1.5亿元,增长29%。(冈谷物流图片) (三)工业 2006年,保税区加工制造业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力。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55亿元,增长57.2%,与2001年相比增长了14倍;工业增加值32.2亿元,增长86%,占全区经济总量的15.9%,与上年相比,提高6.5个百分点,对全区经济增量的贡献率达到37.2%。 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103%;实现利润2.1亿元,增长2.8倍;实现税收3.2亿元,增长68.4%。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2006年,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2.4亿元,增长57%,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6.7%,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的行业聚集效应增强,重点行业在全区工业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金属材料加工、绿色食品、设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及汽车零部件、高新纺织等七个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3.2亿元,增长42.8%,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1.5%。其中,海港保税区实现工业产值215.4亿元,增长53.8%,形成了以金属材料加工、食用油、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为主导的工业结构;空港加工区实现工业产值46.1亿元,增长107.9%,主要行业涉及金属材料加工、高新纺织、绿色食品、汽车零部件制造等。 (四)其他服务业 信息传输服务业稳步发展。2006年,以移动通信和联通两家公司为主的信息传输业营业收入完成53亿元,增长17.2%;增加值36.7亿元,增长15.2%;利税总额27.9亿元,增长18.8%。 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业务持续扩大。2006年,保税区11家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54.4亿元,比年初增加1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102亿元,储蓄存款35.6亿元;外币存款余额2.6亿美元,比年初增加4788万美元。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85.3亿元,比年初增加37.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9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24.4亿元;外币贷款余额1.1亿美元。 房地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5亿元,增长102.1%。 其他社会服务企业加强生产性服务领域的拓展,增长较快,全年实现增加值6.5亿元,增长69.2%。 三、招商引资 2006年,保税区坚持“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招商体制和机制,强化主导行业的优势,进一步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和产业集群度的提高,全年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06年,新批内外资企业1247家,投资总额60.7亿美元,增长33%。其中,贸易项目752个,占项目总量的60.3%;物流项目193个,占项目总量的15.5%;工业项目46个,占项目总量的3.7%;其他项目256个,占项目总量的20.5%。项目质量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经过艰苦努力,空客A320项目顺利落户,已开工建设。“空客效应”初步显现,索顿、菲博纳斯科等一批航空产业项目开始聚集。中兴通讯、软通动力、三协、威盛等大项目入区,空港加工区电子信息产业正快速成长。十三冶、宝钢、中远控股等总部项目落户,总部经济发展取得突破。中兴研发制造基地、科技创新大厦、中科院微生物研发中心、南大蓖麻工程研发中心等一批研发中心开工建设或落户,科技研发转化基地的建设正在扎实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