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保税区2006年经济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开发区保税区工委的领导下,在全市各部门、各单位的支持帮助下,天津港保税区、天津空港加工区(以下简称保税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及市委八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围绕“三步走”战略目标和五大战略举措,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牢固树立“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发展理念,坚持“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标准,以建设服务中国北方的保税国际物流中心和航空产业特色的科技研发转化基地为目标,经过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区域经济保持了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实现了“十一五”和新区建设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区域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2006年,保税区实现生产总值202.6亿元,比去年净增48.2亿元,可比增长33.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3.7亿元,增长78.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8.9亿元,增长28.3%。第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1.8:88.2变为16.6:83.4。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6年,完成财政收入34.8亿元,净增10.1亿元,增长40.9%,增幅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其中,工商税收28.7亿元,增长36.6%。增值税6.8亿元,增长43.5%;营业税6.3亿元,增长26.8%;企业所得税11.4亿元,增长42.9%。与上年相比,营业税与企业所得税增幅分别提高20.5和13.7个百分点。全年区级财政收入16.1亿元,增长48.9%;区级财政支出16.1亿元,增长40.8%。 区域开发顺利推进,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编制完成《空港加工区一期控规调整和二期控制性详细规划》。空港加工区一期23.5平方公里用地获得国家批准,完成大众驾校、总参训练基地、华北物资局等地块2.61平方公里土地的征用工作。二期范围内农用地转用和新增建设用地报批工作加快推进,已有7.3平方公里土地通过报批和收购可进行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空港国际物流区内设立的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完成建设,具备验收条件。编制完成《天津临空产业区(航空城)总体规划》和《空客A320飞机总装线及配套产业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空客A320总装线及配套产业用地完成征用手续,调整建设用地3.36平方公里,进一步拓展了保税区的发展空间。海港保税区土地整合加快推进,六号汪子地块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具备封关验收条件。 功能拓展进一步深化,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制定了保税空港和海港保税物流园区二期的初步方案,出台了《关于加快保税区功能开发的实施意见》。积极争取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先试,推动投融资体制、科技创新体制、外汇管理、出口退税、海关监管等方面改革创新。保税物流园区加快发展,保税区海关出台了支持园区发展的多项新举措。保税区内加工企业出口退税政策瓶颈得到解决。进口汽车准提业务延伸到物流园区,已有20多家企业开展此项业务。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棉花市场交易活跃,电子撮合交易系统投入使用,煤炭、汽车、化工产品等10余个专业市场建设正在抓紧进行。完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一期、陆上货运交易中心、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政务三期的建设。加快推进空港加工区商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已基本成型。完成控股公司、投资公司、空港物流公司的整合,实现对“三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养管的统一经营。完成控股公司借壳上市的前期工作。在国家和市有关部门支持下,企业债券发行、短期融资券、国家开发银行软贷款和银团贷款等工作顺利推进。牢固树立“企业第一、服务第一、效率第一”的理念,服务企业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强化全员服务、专业服务体系,建立了企业服务监督反馈和评价机制。加强法制建设,对各部门的执法主体、执法依据、行政职权进行梳理。完善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功能,提高了服务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事故发生率总体下降,保持了安全、稳定的良好形势。 二、产业经济 2006年,保税区各行业协调快速发展,区域经济以贸易、物流、信息服务、加工业为主,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2.7%、28.6%、18.1%、15.9%,其他行业占4.7%。 (一)贸易业 借助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进口关税总体水平下降和保税区投资运营环境不断完善等优势,贸易业在上年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全年贸易业实现商品销售额637.9亿元,增长8%;实现利润20.6亿元,增长65.5%;上缴工商税收9.7亿元,增长39.1%;实现增加值66.2亿元,增长51.9%,拉动全区经济增长14.6个百分点。其中,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贸易企业349家,较上年增加10家,实现商品销售额、利税总额、增加值分别增长74%、41.3%、59.2%,占全区贸易业的比重分别达到93.3%、115.2%、89.7%。 保税区积极落实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大力培育出口新增长点,外贸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94.7亿美元,增长16.2%。其中,出口18.9亿美元,增长67.9%,比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出口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出口12.2亿美元,增长197.6%;私营企业完成出口5.4亿美元,增长86.2%。出口贸易方式以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贸易和一般贸易为主。全年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出口完成9.5亿美元,增长108.3%,占全区出口总额的50.2%;一般贸易完成出口9.2亿美元,增长38%,占全区出口总额的48.6%。外贸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提高。全年机电产品出口8.4亿美元,增长133%,占全区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32.1%提高到44.2%。积极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全年对亚洲出口11.5亿美元,增长94.9%;对北美洲出口2.2亿美元,增长16.4%;对欧洲出口2.1亿美元,增长43.2%;对非洲出口1.5亿美元,增长115.9%。 进口贸易稳步增长。2006年,保税区企业实现进口75.8亿美元,增长7.9%。全年,保税区从103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进口,比上年增加8个。从日本、韩国、新加坡进口额位居保税区进口国家和地区的前三位,分别完成进口额11.5亿美元、11.3亿美元、7.5亿美元,合计占保税区进口额的40%。一般贸易进口取得长足发展,成为拉动我区进口贸易增长的主要因素。全年一般贸易进口额7.5亿美元,增长82%,占保税区进口额的9.9%,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对进口增长的贡献率为60.6%;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进口67.5亿元,增长2.6%。进口产品种类不断丰富。2006年保税区进口产品2267种,比上年增加206种,新增进口产品主要集中在电气设备、机械器具、食用油脂、汽车零部件、精密仪器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