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保税区2006年经济发展统计公报(4)

2009-12-30 天津市统计局

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2006年,保税区电子政务迅速发展,政府政务网站和各专业网站在招商引资、政务公开、区域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年保税区政府门户网、招商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人才网等政府服务网站累计访问量达20万人次,成为各职能部门服务企业的重要联系渠道。

六、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循环经济建设取得新成绩。保税区着眼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经济建设与节能降耗并举,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制定并事实了推进循环经济建设节能降耗工作方案,并将任务、指标层层分解。对加工区工业、绿化用水和中水回用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形成了集防汛调蓄、雨水回集、生态景观和雨水再利用为一体的循环体系,雨水综合利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区域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2006年,保税区启动了海港供水管网改造和绿色照明工程,制定供热计量实施方案。在30家企业先期推广清洁生产,对重点耗能企业耗能状况进行跟踪监测。海港扩展区和加工区纺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满足了生产、生活和纺织污水的处理需求。完成海港保税区百吨锅炉房脱硫除尘改造工程招标,工程竣工后可提前3年完成二氧化硫减排任务。

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2006年,保税区企业共消耗各类能源折合标准煤125.2万吨,其中电力151412万千瓦时、煤炭21.4万吨、汽油1.4万吨、柴油5.2万吨、燃料油50.5万吨、天然气3215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70吨、热力328.6万百万千焦。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耗能为618公斤标准煤,比上年下降7%。其中工业938公斤、物流业1385公斤、信息服务业47公斤、贸易业159公斤、其他服务业252公斤。万元工业总产值综合耗能为119公斤标准煤,下降18%。海港保税区共消耗电力19336万千瓦时,天然气1053万立方米,热力173.6万百万千焦。空港加工区共消耗电力29658万千瓦时,天然气660万立方米,热力117.1万百万千焦。

七、劳动就业

劳动就业渠道不断拓宽。2006年末,全区共有从业人员8.7万人,比上年增加0.9万人,增长12%。其中:海港保税区从业人员7.4万人,增长6.3%;空港加工区从业人员1.3万人,增长60.7%。全年全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8.9亿元,增长16.4%。从业人员人均月劳动报酬2759元,比上年增加105元。

工业、贸易及物流企业成为保税区吸收就业的主体。2006年末,工业企业从业人员2.1万人,新增就业0.2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4%,月均劳动报酬1784元;贸易业从业人员3.2万人,新增就业0.6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6.1%,月均劳动报酬2557元;物流业从业人员1.9万人,新增就业0.1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2%,月均劳动报酬3962元。

劳动保障水平得到加强。2006年,保税区劳动争议仲裁立案209件,结案180件。处理建筑工地农民工工资拖欠事件29起,涉及农民工817人,发还工资331.83万元。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2006年,保税区参保单位达到1714户,全年养老保险缴费人数为3.9万人,增长44.3%,实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个险种社会保险征缴3.2亿元,增长55.1%。其中,养老保险缴费额2亿元;医疗保险缴费额0.8亿元。全年医疗保险个人帐户累计注资1960.5万元,为2390人次参保职工支付医疗保险243.7万元;为255人次支付工伤待遇72.5万元;为1505人次支付生育保险411.5万元;为3773人次失业人员支付失业保险146.5万元;共向1242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061.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