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93.30亿元,比上年增长22.50%。按经济性质分,公有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197.30亿元,增长12.16%;非公有经济896.00亿元,增长25.50%。在公有经济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完成产值90.53亿元,增长14.48%;集体工业完成产值106.77亿元,增长9.42%。在非公有经济中,外向型工业发展最快,完成产值850.58亿元,增长23.45%,占非公有经济产值的94.9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7.80%。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产值576.38亿元,增长18.76%;重工业产值516.92亿元,增长26.74%。按规模分,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14.64亿元,增长24.08%;规模以下工业产值178.65亿元,增长15.64%。 产品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全市淘汰了水泥、砖窑、烟花炮竹等100多家污染严重或危险的企业,积极扶持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量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电子及通讯产品生产增长较快,已成为工业经济的第一支柱。2000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工业产值增长28.26%,占29.51%;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增长40.75%,占3.62%;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增长3.06%,占4.3%;纺织业增长17.08%,占6.37%;造纸及纸制品业增长40.62%,占3.86%;塑料制品业增长27.41%,占4.6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44.63%,占7.99%;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47%,占13.38%。全年生产移动电话机618.68万部,增长86.22%;电话单机1074.05万部;彩色电视机133.82万部;彩色显像管394.33万只,增长0.80%;组合音响1971.01万部,增长37.47%;敷铜板619.75万平方米,增长37.26%;吸尘器372.95万台;电子元件103.95亿只,增长19.29%;传真机2.11万部;打印机25.24万部,增长1.39%;显示器400.05万部,增长2.33%;键盘2709.8万个,增长12.92%;鼠标861.78万个,增长85.69%;发电量268.97亿千瓦时,增长5.44%。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2000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在上年走出困境明显好转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好的方向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14.55,比上年提高7.43个点。其中,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9.77%,上升2.04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35%,上升0.6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50.16%,下降2.39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率为27.41%;按增加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36101元/人;全年实现利税总额84.10亿元,增长29.76%,其中利润总额50.36亿元,增长40.69%,利润总额在全省仅次于深圳市、广州市;按企业个数计算的企业亏损面为31.27%,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9.51亿元,上升11.86%。 国企改革成果显著。2000年是实现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的关键一年,我市把推进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实施关闭、停产和重组作为扭亏脱困工作的重要手段。在把好资产处置关、职工安置关、债务落实关,多渠道筹集资金,及时发放解困金的前提下,全市关停并转了18家包袱重、产品无市场、职工人数较少、扭亏无望的国有小企业。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加快优势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2000年,有13家大中型国有企业作为我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示范点,逐步完善了“三会四权”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2000年这13家企业实现利润7.4亿元,比上年增长25%。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市经贸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顺利地接管了179家国有、二轻及市属集体企业,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完成了转制任务。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年四级资质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7.87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25亿元,施工单位工程个数1884个,施工工程竣工个数1041个,优良工程竣工个数233个。 四、固定资产投资 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下,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加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89亿元,比上年增长16.5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8.07亿元,增长20.52%;更新改造投资11.23亿元,增长22.44%;房地产开发投资11.25亿元,增长7.75%。在投资总额中,国有单位投资19.77亿元,增长18.81%;外商投资9.27亿元,增长29.96%。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施工项目691个,比上年增加31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29个,减少112个。 固定资产投资侧重于基础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水利和环境保护建设、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高科技产业项目的建设得到加强。在投资总额中,能源工业投资30.01亿元;运输邮电业投资20.84亿元,增长48.64%。 主要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建成了电信网、广电网和国际互联网等信息化工程并投入使用;理工学院扩建、东莞师范学校搬迁和莞城一中搬迁的后期工程、市中医院综合楼、市人民医院医技楼等工程项目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东莞科技大道已于10月开工,现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改善16个镇区生活用水质量与工业用水需求的日供水量110万吨的中西部供水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由地方政府筹资兴建的莞深高速公路于2000年9月28日建成通车;500KV东莞输变电工程首期已建成并投入运行。 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有:变电设备能力(11万伏及以上)258千伏安,输电线路(11万伏及以上)55公里,程控电话交换机更改20.59万线,防洪堤7公里,改建公路6.86公里,新增高速公路37公里。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运输总量增加。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2519公里,比上年增加52公里,公路密度102.17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430公里,密度98.58公里/百平方公里。年末全市拥有民用汽车15.37万辆,比上年增加2.67万辆。其中,普通载货汽车8.04万辆32.88万吨位,增加1.21万辆1.81万吨位;载客汽车6.97万辆56.02万客位,增加1.4万辆4.17万客位。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40.4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4.72%。其中公路24.60亿吨公里,增长71.43%;水运15.86亿吨公里,增长1.08%。完成旅客周转量100.19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4.57%,其中公路100.05亿人公里,增长24.66%。港口货物吞吐量746万吨,比上年增长14.07%。 邮电通信业迅猛发展。年末拥有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2.89万门,新增接入网设备总容量61.44万门,拥有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54.2万门。年末实有程控电话用户78.1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4.10万户,分别比上年增加17.25万户和33.09万户。按户籍人口计算的电话普及率108部/百人,比上年增加30部/百人。数据通信跨上一个新台阶。年末全市DDN(数字数据)用户端口2741端口,比上年净增560端口,增长25.68%;中国电信系统互联网用户13.78万户,净增11.52万户,增长5.1倍。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69.22亿元,比上年增长34.17%,日均邮电业务总量超过18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