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16 东莞市统计局

高新技术应用步伐加快。全年推介三维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制造系统(3DCAD/CAM)200多套,全市应用3DCAD/CAM系统700多套,是全省高级CAD/CAM系统最为普及的地区;新发展科技信息网络用户1900多户,年末东莞科技网用户5000多户,科技网流量是全省科技网最大的市级网。

民营科技事业日益兴旺。全年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72家。年末民营科技企业总数232家。年末民营科技企业资产总额14.95亿元,增长33.5%。技工贸总收入35.4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年收入超亿元的有7家,超1000万元的有16家,分别比上年增加3家和7家。有13家企业被评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有19家企业被评为省级民营科技企业。

专利工作与技术贸易取得新的成绩。全年申请专利1653件,授权专利1399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5.4%和70.8%。在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和实用型专利分别比上年增长超过1倍,改变了过去主要靠外观设计专利增长拉动的格局。全年签订各类技术贸易合同111项,技术交易额3469万元。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结新成果。全年通过鉴定的科研项目63项,比上年增加12项;实施新产品计划项目33项,增长32%,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24项,分别增长29%和33%;评定科技进步奖47项,比上年增加8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4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9项,增加3项。

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活跃。举办了有清华、北大等38所著名高校参加的著名高校科研成果发布会,发布科研成果400多项;我市产学研合作信息网与中国高校科技网、中国产学研结合信息网建立了超链关系;成功邀请了全国15个大学科技园的19所大学领导到我市进行考察;与全国28所著名高校签订了共建东莞中国著名大学科技城的合作协议,铺开了东莞中国著名大学科技城的建设;与华南理工大学网络工程研究所合作开发建设和完善东莞网络平台;与上海交大合作,建设东莞先进制造技术联合中心,开展模具CAD/CAM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工作;与东北大学东大玛尔派公司合作,开展ERP/CRM开发应用推广合作;与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建设和推广应用虚拟制造协作网;与国防科技大学合作,成立国防科大东莞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开发推广应用报警指挥系统;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建设和推广“中国高校科技网市级网站”;有67所大学与我市各企事业单位和镇区开展多种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质量技术监督与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抽查合格率为84.94%,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新增ISO9000系列标准认证15家,至2000年末,全市共有1200多家企业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40多家企业获得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11个QC小组获全国优秀QC小组称号,68个QC小组获省优秀QC小组称号。

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教育事业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幼儿教育稳步发展。全市拥有幼儿园467所,比上年增加38所,在园幼儿人数11.18万人,入园率为93.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部份镇区基本普及三年学前教育,取消了学前班。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继续得到巩固和提高。全市共有小学552所,在校生27.28万人,比上年增加2.40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9%,辍学率为0,毕业率为99.8%。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9.44%;全市初中在校生8.77万人,比上年增加0.53万人,适龄少年入学率为99.83%,辍学率为0.4%,毕业率为97.6%;17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6.85%;全市残疾儿童少年在校生563人,普及率为96.24%。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和省的要求。

高中阶段教育取得新的进步。全市有普通中学77所(其中普通高中37所),职业中学17所。升入各类高中阶段学校就读学生2.09万人,升学率为90.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普通高中在校生与中职在校生比例为45∶55,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在校生占每万户籍人口的比例在全省名列前茅。

成人教育继续向前推进。全市参加培训学习的职工有5.71万人,农民有70.03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0.26%和5.5%;社会力量办学培训4.70万人,比上年增长4.1%。参加成人高考1.09万人,被录取的有0.67万人,比上年增长80.04%;参加高等、中等教育自学考试4.07万人次,增长36.6%;其中本户籍报考2.42万人次,占户籍人口的16‰,大大超过省定2000年自考人数占总人口3‰的要求。

教育科研成果累累。全年获得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得省教育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全年申报省教育创新成果奖82项、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19项、申报省教育管理优秀成果奖13项,其中获奖32项。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在全国和省组织的学科竞赛中,共有236人获奖。普通高考省线入围人数2646人,比上年增加856人,增长47.8%,其中,上本科线1516人,比上年增加396人,占省线入围人数的57%。被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录取人数5017人,比上年增长43.3%,当年升大学的人数占户籍人口的比例为3.32‰,超出全省平均值一倍多。2000年,莞籍在校大学生共有2.19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生1.13万人,成人高校生1.07人,每万户籍人口在读大学生145人,是全省平均值的1.6倍;全市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为20.5%,提前10年实现并超过省提出的目标。

十、文化、卫生与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市现有文化机构12个,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18个,藏书96.94万册,博物馆3个,藏品11270件。镇区级文化站32个,电影放映单位192个,其中影剧院87个。共有公共文化设施占地面积236.3万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97.54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117.1万平方米和9.43万平方米。全年举办各类文化宣传演出2632场次;举办各类展览88期次,接待参观人数147万人次;出版各类图书24.75万册、各种杂志76.6万册、各种报纸1704万印张,《东莞日报》发行量1577.6万份。

艺术水平进一步提升。2000年,获全国第十届“群星奖”总决赛金奖作品1个,获全国“蒲公英奖”决赛银奖作品1个;在省举办的第五届少儿艺术花会决赛中摘取4金5银,在省举办的“百歌颂中华”大赛总决赛中,摘取1银3铜。道滘、麻涌两镇被中国文联、中国曲协正式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长安镇、道滘镇和石排镇中坑村被国家文化部社图司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