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东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三讲”、“两思”教育为动力,以“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努力扩大社会总需求规模,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发展。国民经济持续稳健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实现了发展和改革的各项预期目标,超额完成了“九五”计划的主要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实现稳健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08亿元,增长1.17%;第二产业增加值270.14亿元,增长18.94%;第三产业增加值186.75亿元,增长18.98%。 市场价格总水平止降趋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5%,改变了1998年以来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分类别看,出现四升四降的现象,其中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类、医疗保健类、交通和通讯工具类等四大类消费品的价格水平下降,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1.1%、0.5%、7.6%和14.8%;食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居住类和服务项目类等四大类的价格水平呈不同程度上升,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0.4%、0.3%、13.8%和12.8%。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上升,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6.37∶55.36∶38.27。投资结构进一步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建设与高科技项目建设,以电脑资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 宏观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22万元,比上年增长16.41%,按1美元兑8.278元人民币计算,折合3886美元;人均财税收入6826元,增长43.80%;人均结汇额3395美元,增长35.65%。财政税收在连续几年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预算内财政总收入103.31亿元,比上年增长43.93%。外贸进出口顺差22.73亿美元,增长23.2%。为国家提供外汇顺差42.4亿美元,增长56.96%。 公有资产管理取得新成效。全年市、镇、村三级公有资产总额1168亿元,比上年净增106亿元,增长9.98%;资产净值652亿元,净增70亿元,增长12.03%;资产负债率为44.18%,比上年下降1.02个百分点。 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优化资本结构稳步推进,公有制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建立了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了失业保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的待遇标准,把城镇居民和农民群众最低生活保障线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和260元。通过个人积累一点、集体或企业提供一点、政府资助一点的办法,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农民养老保险费由市、镇、村和个人共同承担,每个农民每月缴纳20元保险金,市、镇、村各级补助12元,市财政拨款10亿元作为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资金等措施,建立了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步骤地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和健全各项资产管理制度。有形建筑市场“低价者得”、有形土地市场“价高者得”的工程、土地使用招投标制度,土地管理、使用实行用途管制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促进了工程招投标市场、土地市场向有形、规范交易转变。全市实行了村、组一级的会计委派制,并建立了由群众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理事会和监事会,对集体经济运行实行民主监督,全面实行了电算化管理。对市、镇财政实行收入、支出、核算“三集中”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财务管理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稳步推行政府办事制度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实施政府公开采购和政务公开制度,政府审批制度改革步伐加快。金融风险防范基金进一步得到充实。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已签订协议进入再就业中心的下岗职工1073人,全年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人数140人,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为60%;全年待业人员安排就业人数5683人,待业人员就业率为87.1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0.5%。 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产品、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自主回升的力度较弱;职工工资和农民收入的增速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机制和民间投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人、资源和环境要更加和谐、协调地发展,社会经济秩序有待进一步整治。 二、农业 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调整。针对全国性的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总量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情况,加大了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力度。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2.77万亩,比上年调减9.88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46.56万亩,调减9.29万亩;粮食总产量20.41万吨,调减17.45%,其中稻谷产量18.35万吨,调减17.87%。主要经济作物保持稳定。蔬菜种植结构明显优化,名优、新特、精细品种增加,反季节和无公害化生产加强。全年蔬菜面积40.73万亩,蔬菜总产量65.82万吨;水果总面积29.76万亩,水果总产量12.94万吨。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8.6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04%;化肥施用实物量10.36万吨;农药施用量1836吨。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加大。全年水利建设投入1200万劳动工日,完成投资3.56亿元,完成土石方927万立方米。农村用电量131.3亿千瓦时,增长34.71%。 林业生产向生态性、公益性方向发展。全年造林种果面积4.19万亩,比上年增加1.31万亩,增长45.49%;年末有林地面积92.16万亩,林木积蓄量136.1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0.6%。全市有公园273个(含小游园),公园面积1423公倾。 畜牧业和水产业稳步发展,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增长点。全年牧渔业总产值30.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0%,牧渔业拉动农业总产值增长6.6个百分点。全年生猪饲养量289.41万头,增长12.47%。家禽上市量2139.26万只,增长9.99%。禽蛋产量4367吨,下降7.91%。全年畜牧总肉量17.90万吨,比上年增长11.97%,其中猪肉14.96万吨,增长14.68%。全年水产品产量9.51万吨,比上年增长1.12%。其中海水产品产量3.32万吨,增长6.07%;淡水产品产量6.18万吨,下降1.35%。在水产品中,淡海水养殖产量6.78万吨,增长1.11%。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4.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22%。其中种植业占39.59%,比上年下降4.4个百分点,牧业、渔业占56.26%,上升5.46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