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6 东莞市统计局

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宾馆(酒店)350家,其中三星级及以上的有30家。全年接待过夜旅客人数291.07万人,比上年增加38.25万人。其中外国人15.48万人,减少1.83万人;华侨1.65万人,减少0.83万人;港澳台同胞89.32万人,增加12.60万人;国内游客184.63万人,增加28.31万人。全市客房平均开房率为61.88%。全市境内旅游景点观光人数258万人次。全市11家旅行社共组织37.41万人次外出旅游观光,比上年增加10.71万人次。其中国内游32.37万人次,增加10.47万人次;出国(境)游5.04万人次,增加0.24万人次。全年旅游业总收入32.98亿元,比上年增长7.4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7617万美元,增长7.97%。

六、国内贸易

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全市拥有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和个体商业户5.75万个,餐饮业0.83万个。其中大中型批发零售贸易企业101个;大中型餐饮企业93个。拥有各类批发、集贸市场308个,比上年增加22个;市场交易面积249.15万平方米,当年增加27.93万平方米。

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到位和效能的释放,消费者信心进一步增强,消费品零售市场稳中见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5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3.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4.43%。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27.24亿元,增长9.50%;集体经济41.34亿元,增长18.79%;私有经济92.71亿元,增长13.39%;港澳台商投资经济6.16亿元,增长16.23%;外商投资经济2.32亿元,增长56.45%。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103.74亿元,增长13.07%;餐饮业25.92亿元,增长25.55%;制造业及其他40.12亿元,增长11.96%。在批发零售贸易业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28.17亿元;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业75.57亿元。

集市贸易商品丰富,发展平稳。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14.97亿元,比上年增长0.86%。其中,城市集贸成交额3.33亿元,增长7.74%;农村集贸成交额111.64亿元,增长0.87%。

商业企业经济效益基本稳定。全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企业商品销售收入净额133.75亿元,主营业务利润6.1亿元。

会展经济蓬勃发展。2000年10月13日至18日,我市举办了第二届中国东莞国际电脑资讯产品博览会,共签订投资及贸易项目216项,交易总额12.6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04.29亿元),共有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买家进场交易,30多万人次进场参观。此外,我市还举办了首届中国东莞国际电子信息产品展览会,第五届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第三、第四届国际名家具东莞展览会等。这些展览贸易洽谈会,规模大、档次高、成交额大,带动了我市经济的发展。

七、对外经济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内抓服务,外拓市场,适时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对外贸易在较高的平台上稳步发展。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320.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9%。其中进口额148.86亿美元,增长11.85%;出口额171.59亿美元,增长13.23%。

外贸出口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全市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在出口商品结构上重点抓好技术含量高,加工程度深,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出口,尤其是电脑资讯产品的出口,扩大了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全年机电产品出口值103.55亿美元,增长17.55%,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0.3%,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电脑资讯及相关类产品出口75.98亿美元,增长13.78%,占出口总额的44.28%,提高0.21个百分点。在市场结构上,重点抓好对欧美市场的拓展。全年对欧美出口值85.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4%,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9.94%。

利用外资再创新局面。全年实际利用外资(不含对外借款)16.47亿美元,取得历年来最好的成绩,比上年增长13.02%,超额完成年初确定增长5%的计划目标。外商直接投资仍是利用外资的主体,达10.87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6.02%。外商在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实际投资比重上升。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协议1276宗,下降6.31%;协议规定外商投资额18.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71%,说明利用外资的规模扩大。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产是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全年“三资”企业增资项目签约453宗,比上年增长26.18%,全部企业增资项目外商投资额8.48亿美元,增长27.94%,占外商投资总额的46.2%。其中“三资”项目外商投资额6.10亿美元,增长38.58%。外资来源多样化。其中香港8.90亿美元、英属维尔京群岛2.48亿美元、台湾2.37亿美元、日本0.75亿美元、新加坡0.35亿美元、美国0.24亿美元、韩国0.23亿美元。至2000年末,全市拥有外商投资实际投产企业13825家,比上年增加147家。

八、金融、证券与保险业

全市金融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稳健的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信贷业务健康稳定发展。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228.67亿元,比年初增长18.05%。其中,储蓄存款余额672.07亿元,比年初增长9.04%;企业存款余额438.52亿元,比年初增长34.16%。各项贷款余额630.84亿元,比年初增长20.30%,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31.39亿元,比年初增长14.52%,中长期贷款46.92亿元,比年初增长93.87%,说明企业经营情况好转,贷款的有效需求增长。实现存贷顺差597.83亿元,增长15.75%。信贷资产质量稳定。年末,全市本外币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4.89个百分点,其中,逾期贷款率下降4.80个百分点,呆滞贷款率下降0.65个百分点。当年新增人民币贷款本金回收率为99.88%,新增人民币贷款利息回收率为99.83%。全年现金净投放124.20亿元,比上年增加22.65亿元。

证券市场交投活跃,人气两旺。年末全市有证券营业网点13家,参与深沪两市交易开户22.9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6.45万户。全年股票总成交额1131.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倍。其中买进额574.38亿元,增长99.58%;卖出额557.02亿元,增长1.07倍。保证金余额43.38亿元,比年初增长1.27倍。

保险业取得新的进展。全年中国人民财产保险、中国人寿保险、平安保险及太平洋保险等四家保险公司实现承保总额1905.61亿元,比上年增长36.81%;保费收入12.64亿元,增长35.33%;赔款支出2.60亿元,增长57.57%。

九、科学技术与教育

“科教兴市”战略的积极推进,促进了全市科技的深入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全年获批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占全省获批总数的12.5%。至年末,全市有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66家。全年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320亿元,比上年增长50%,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9.3%,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