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卫生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全市卫生系统紧紧围绕“大众卫生”主题,以实施全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试点为主线,大力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健康保障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全市人民健康水平和健康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488所,实际开放床位30516张,卫生技术人员42733人。“小病社区低收费,大病住院有保险,防保服务政府管”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体系基本健全并启动运行。农村“525”工程积极推进,全市“10分钟就医圈”初步形成。新农合参合农民总数达到625万人,参合率97.6%。潍坊市建成国家卫生城市。 文化出版事业蓬勃发展。2008年,全市已有70%的乡镇建成了标准化综合文化站,居全省前列。在市级以上刊物正式发表各类文艺作品1900多件,其中省级以上奖励20多项。全市240余支放映队放映近9万余场次,圆满完成全市行政村放映覆盖面达到80%的任务目标。全市重点文化项目已达到122个,其中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75个,过亿元的项目48个。全年登记版权作品203件,在全省名列前茅。全市新闻出版产业总收入达36亿元,初步形成了门类较全、功能较为完善的新闻出版产业体系。 体育工作成绩突出。2008年,全市体育工作积极推进实施“奥运人才工程”、“全民健身工程”和“体育设施工程”三大工程,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设施建设、十一运筹备及体育产业等都实现了新的突破。通过体彩公益金资助和发动社会力量,共完成了近3000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使全市50%以上的农村社区都配有了体育健身设施。 十二、市场物价 2008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5.2%,同比上涨5.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居住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和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13.4%、5.8%、5.6%、1.5%和0.7%,衣着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交通通讯类分别下降1.2%、0.7%、0.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上涨12.5%和8.9%。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和房屋租赁价格指数分别上涨5.4%、15.5%和1.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涨7.8%,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上涨10.7%。 十三、民生与人口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据抽样调查,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1元,比上年增长14.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575元,增长7.2%;年末百户城区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15台,电冰箱103台,洗衣机100台,空调器88台,移动电话191部,家用电脑65台,家用汽车14辆。农民人均纯收入7072元,增长12.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4828元,增长17.1%。年末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12台,电冰箱73台,洗衣机76台,移动电话146部,摩托车79辆。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3404元,增长23.8%。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2008年,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13.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9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再就业0.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双零家庭”实现动态消零。就业总量稳步提升,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就业局势持续稳定。 社会保障能力逐步提高。2008年,继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全年各项社会保险扩面净增34.5万人,征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55.9亿元,基金支付49.2亿元,基本保持收支平衡。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数达到30万人。 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2008年,全市出生77887人,性别比为107.4,合法生育率为94.9%,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9.01‰和3.25‰。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862.5万人。据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资料推算,全市年末常住人口889.54万人。 注:(1)公报所列地区生产总值(GDP)、增加值等价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所列数字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字,正式数字以《2009年潍坊统计年鉴》为准。 (3)交通客货运量数据为全国专项调查前原口径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