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12 烟台市统计局

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347元,增长14.7%,其中来自第一产业的纯收入2297元,增长16.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38元,增长11.7%。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233元,增长9.9%;衣着消费支出254元,增长12.4%;居住消费支出405元,增长15.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21元,下降13%;医疗保健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274元,增长7.8%;交通通讯消费支出316元,增长22.7%;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491元,增长19.6%;其它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44元,下降7.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29%。全市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7.66平方米,增长4.2%。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汽车(生活用)1.24辆、摩托车58.85辆、影碟机34.25台、移动电话60.88部、彩电105.13台、电冰箱76.99台、洗衣机52.39台。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工作成效显著。全面推进福利事业与救助事业的社会化,实现了社会救助帮困制度化、网络化和经常化目标,城乡困难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年末,全市福利收养单位153个,床位9499张,全年收养7112人;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4.66万人,增长4.7%;城镇社区服务设施493处,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乡镇有100个;年内福利企业达232个,安置残疾职工4423人;年内全市共捐款8676万元。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实现新突破。通过进一步完善责任指标考核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大力落实岗位开发责任、就业困难群体援助责任、优惠政策扶持责任、劳动力市场和社区平台服务责任,促进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加快推进,保持了就业再就业总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年内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3.2万人,增长22.2%,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6万人,增长57.9%;“4050”和“三类困难家庭”失业人员再就业9000人,增长32.4%;组织输出农村劳动力3.9万人,增长44.4%。城镇登记失业率3.2%,低于年度计划控制指标0.3个百分点,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年末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82万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594元,增长20.4%。

十四、重点园区建设

烟台开发区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270.04亿元,增长3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5亿元,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210.27亿元,增长40%;第三产业增加值50.02亿元,增长18.2%。三次产业的比例为3.6:77.9:18.5。全区人均GDP达到18.21万元,增长26.6%。年末注册各类企业单位(含私营个体)达到11319家。实现工业利税达到36.16亿元,增长2.6%。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46.26亿美元,增长78.9%,其中出口总额20.11亿美元,增长100.3%。全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引进项目275个,其中外商投资项目107个;合同外资额7.73亿美元,增长50.5%;实际利用外资2.9亿美元,增长124.9%。全区完成各项税收总额33.48亿元,增长35.1%;实现财政总收入34.18亿元,增长43%.

高新区快速发展。合同引进项目总投资506.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额5.76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238亿元,技工贸总收入1104.4亿元,财政收入44.72亿元,外贸出口23.74亿美元。

烟台出口加工区(A区)保持健康有序发展。区内现有注册企业99家,其中外资企业91家,从业人员6000余人,已经形成了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化妆用具三大支柱产业,2005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65亿元,占全区销售收入的55.1%。对外贸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05年进出口总额超过2亿美元,其中出口完成1.1亿美元。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字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