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2 潍坊市统计局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22.9万千瓦,增长2.1%;农业机械总值43.4亿元,增长4.8%;农用拖拉机达11.3万台。各类适用机械快速发展,主要农机化项目水平稳定提高,机耕、机播、机收、机械植保面积增加,小麦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玉米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迈出新步伐。玉米联合收获机比去年增长188%,设施农业生产所需的机动卷帘机达1440台,比去年翻了一番;田园管理机增加到2381台,比上年增长25%;植保机械、牧业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也有了很大发展。全市农机经营单位达49万个,经营总收入33.8亿元,纯收入6.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7%。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全市194.2万农户实现户户通电,9495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汽车,通电话村数9481个,比重达99.9%;自来水受益村数6135个,比重达64.6%。全年农村用电量29.1亿千瓦小时,增长5%;化肥施肥量(折纯)51.9万吨,增长0.6%。年末耕地面积687.2千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21.6千公顷,所占比重提高到75.9%。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乡镇规模调整取得新突破,县以下小城镇由213个合并为155个,小城镇区域布局更趋合理。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1亿元,硬化道路280公里,新建公共绿地30公顷、住宅360万平方米,3.2万户居民迁入新居。

三、工业

2001年,全市工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大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加大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企业管理,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1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9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40.8亿元,增长22.5%;集体工业完成增加值35亿元,增长9.9%;股份合作制工业完成增加值7.9亿元,增长18.9%;股份制工业完成增加值74.9亿元,增长13.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完成增加值28.2亿元,增长13%。重工业增长略快于轻工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08.6亿元、90.9亿元,分别增长13.9%、16.4%。大中型工业完成增加值123.7亿元,增长13%。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2001年   比上年增减(%)

原煤(万吨)     102.40      29.9

发电量(亿千瓦时)   45.06    -0.6

钢材(万吨)      46.64     15.0

水泥(万吨)     353.95      18.2

焦炭(万吨)         10.12        22.6

烧碱(万吨)      10.84     15.5

纯碱(万吨)      88.04      3.4

原油加工量(万吨)   67.69        51.1

化肥(万吨折纯)      38.49        6.9

合成氨(万吨)       42.12       1.6

农业运输机械(万辆)  60.64         1.3

小型拖拉机(万台)   17.89      -8.4

内燃机(万千瓦)   521.55        58.3

程控交换机(万线)     1.16      -87.8

合成洗涤剂(万吨)    8.40      63.7

化学纤维(万吨)     7.55        13.0

服装(万件)       7662      7.2

纱(万吨)       11.97        13.7

布(万米)        45876       14.9

印染布(万米)      51575        20.9

原 盐(万吨)        489.08      -18.0

卷 烟(万箱)     37.65       0.4

饮料酒(万吨)     18.01      -13.2

纸浆(万吨)         35.77        16.1

机制纸(万吨)        71.57         8.0

机制纸板(万吨)       21.34         9.1

轮胎外胎(万条)        1152        15.6

塑料制品(万吨)      7.62         9.3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01年全市工业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902项,完成投资91亿元,增长36%,建成竣工投产项目534项,按设计能力计算,年可新增销售收入123.6亿元。全市已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9家,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2家;全市开发完成填补市以上空白新产品、新技术328项,其中48种填补国内空白或达到国际水平,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79.7亿元,利税11.4亿元。关停或转产17条小水泥生产线、2家小钢铁企业、14处小煤井、4台小火电机组。

经济效益有所提高。2001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2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实现利税68.9亿元,增长18.6%;实现利润31.7亿元,增长15.6%。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2.32%,比上年提高4.75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0.26%,提高0.24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7.6%,提高7.3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85次,加快0.06次;成本费用利润率4.59%,提高0.0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6.11%,下降1.76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0599元/人,增长12.3%;产品销售率97.38%,提高0.7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面10.9%,下降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2.86亿元,增长11%,其中国有工业亏损面26.8%,上升0.9个百分点,亏损额0.83亿元,减少30.5%;市属工业亏损面41.3%,降低5.2个百分点,亏损额1.3亿元,增长6%。两项资金占用下降,资金周转速度加快。两项资金合计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40.5%,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