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国首届水上运动会在日照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全运会和青岛奥帆赛场馆建设步伐加快。全民健身蓬勃开展,15个设区市建成或正在建设市级全民健身中心,97个县(市、区)建成了县级特色工程。在国际比赛中获得9枚金牌、5枚银牌和4枚铜牌,在全国高水平比赛中夺得41.9枚金牌、31枚银牌和39枚铜牌,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十一、城乡建设 城镇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达到46.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完成了《山东省主体功能区城镇体系规划》,开展了《黄河三角洲城镇体系规划》和《鲁南城市带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全省108个市、县全部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其中69个通过省、市政府审批。完成240个乡镇规划、5000个村庄规划,乡镇规划修编率达到95%,中心村建设规划修编率达到70%。 安康居住工程积极推进。圆满完成住房状况普查,为科学确定住房解困目标打下了基础。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925万平方米,竣工433万平方米。所有县(市、区)全部建立廉租住房制度,为2.8万户低保家庭提供了廉租住房。住宅产业化稳步推进,新建国家康居示范工程5个,开展住宅性能认定项目16个,培育住宅产业化基地2个。 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济南奥体中心和北园高架路、青岛奥帆赛场馆、烟台火车站改造等一批重点城建项目实施。新建成污水处理厂38座,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09.4万吨,集中处理率达到64%;新开工垃圾处理厂9座,新增无害化垃圾日处理能力2000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3%。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9.2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13.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自来水普及率98%,燃气普及率96%,集中供热普及率40%。 城乡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全省城中村、旧住宅小区、棚户区、小街小巷整治改造分别完成40%、45%、30%、78%。查处违法建设657万平方米,整治广告牌匾25万块,新增公交港湾停车点583个。村镇建设完成投资69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村镇道路硬化率达到59.0%;全面推进试点村庄整治,83个省级试点村庄整治硬化道路259公里,绿化70万平方米,粉刷墙壁129万平方米。7个设区市、12个县市获“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日照市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十二、资源、环境、安全生产 工业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全省关停小火电机组113台,容量171.7万千瓦;淘汰248.0万吨炼铁产能和370.1万吨炼钢产能;拆除水泥立窑102座,淘汰熟料产能1000.5万吨。十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18.7%,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重点考核的千户重点用能工业企业主要产品生产实现节能562.2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多节能228.1万吨标准煤。在千户企业填报的49项单位产品能耗指标中,下降的占93.9%。在千户企业填报的1306个能耗指标数据中,下降的占90.0%。 建设领域资源节约取得积极进展。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与“禁实”,关停和改造实心黏土砖厂380家,新上新型墙材生产线220条,新增生产能力45亿标块,新型墙材生产比例占75%,县以上城市规划区基本实现“禁实”目标,建成节能建筑3600万平方米。积极推行阶梯式水价,全年城市节水4亿立方米,已有9个国家节水型城市。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高。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5.8万亩,比上年增长44.3%。开展了5个国家级和12个省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总规模140万亩。整理、复垦和开发土地面积154.0万亩,其中,新增耕地面积38.5万亩,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水平提高,全面实行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 矿产资源管理进一步完善。大力推进矿产资源整合,确定了6个重点整合矿种、26个重点整合矿区。关闭非法和不合格矿山1740个。深部及外围找矿取得重大进展,新发现和探明了金、铁、煤等一批重要矿产地。矿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施矿山环境保护治理项目463个,恢复土地面积4.7万亩,治理率达到55%。 治污减排取得明显成效。新建污染物减排项目435个、大气污染物减排项目323个。新增化学需氧量年削减能力12万吨。新建成5万千瓦及以上脱硫机组26台,脱硫装机容量3860兆瓦,新增削减能力12.4万吨。现役火电机组累计已建成55台脱硫机组,装机容量10237兆瓦。全省削减化学需氧量11.7万吨,削减二氧化硫27.5万吨,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比上年下降5.04%和7.12%。企业和污水处理厂的达标排放率分别为85.0%和98.0%。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新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环境优美乡镇52个。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各类生产安全事故34834起、死亡人数6291人,分别比上年下降14.9%和11.2%。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24人,下降25%。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0.14人。全年道路交通造成5760人死亡,下降8.7%;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3.84人。 十三、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据全省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2007年全省出生人口103.7万人,出生率为11.1‰;死亡人口57.1万人,死亡率为6.1‰;自然增长率为5.0‰。年末常住总人口9367万人。其中0-14岁1409.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1%;15-64岁7004.7万人,占74.8%;65岁及以上952.6万人,占10.2%。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265元,比上年增长17.0%,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增长12.1%。其中,工资性收入11814元,增长13.1%;经营性收入730元,增长30.8%;财产性收入305元,增长38.1%;转移性收入2517元,增长25.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9667元,增长14.1%。其中,食品支出3181元,增长17.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9%,提高0.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9.8平方米,增加0.5平方米。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2711元,增长18.1%。
表7 城镇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消费品名称 单位 数量 消费品名称 单位 数量 钢琴 架 3.4 摄像机 架 7.9 微波炉 台 48.2 照相机 架 54.2 电冰箱 台 98.8 空调器 台 85.6 消毒碗柜 台 5.7 固定电话 部 85.9 淋浴热水器 台 80.3 移动电话 部 173.5 洗衣机 台 95.0 健身器材 套 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