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增势强劲。全省直接签定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1551份,比上年增长24.1%;直接签定合同额1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9.8%;完成营业额5.6亿美元,增长23.6%;外派各类劳务人员2.1万人次,增长6.9%;平均单个项目合同额由上年的49.3万美元上升为67.5万美元。 境外投资发展迅速。全年新批到境外投资企业(机构)71家,比上年增长31.5%,总投资额1.4亿美元,增长63.4%,其中加工贸易投资1.1亿美元,平均项目投资规模达到190.5万美元。 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全省各类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474.3亿元,比上年增长41.8%,实现财政收入62.7亿元,增长54.5%,出口46.7亿美元,增长33.3%。在全省高新技术开发区中,批准进区的高新技术项目408个,增长40.7%;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144亿元,增长37.7%;实现技工贸总收入912.3亿元,增长38.5%。全省旅游度假区营业收入3.9亿元,增长17.3%;来度假区旅游的海外游客13.9万人次,增长26.2%;国内游客606.6万人次,增长24.8%。 八、财政金融 全省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72.9亿元,增长23.6%。地方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分税种看,增值税增长11.8%;企业所得税增长82.0%;个人所得税增长49.5%;行政性收费收入增长31.9%。按分税制口径统计,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市、区)达130个,比上年增加12个。其中超过5亿元的有10个。在财政支出上,全省进一步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支出管理,财政支出较好地体现了保工资、保稳定、保法定支出的总体要求。全省财政支出达到753.6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分项目看,基本建设、企业挖潜改造、城市维护费分别增长38.9%、35.8%、24.2%,农业、教育、科技三项支出分别增长15.7%、16.7%和17.9%。加大了社会保障投入,全省抚恤救济和社会保障支出达47.6亿元,比上年增长50.7%,占总支出的6.3%,提高了1.2个百分点。 金融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8501.7亿元,比年初增加1079.7亿元,比上年多增171.8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307.9亿元,比年初增加221.7亿元,比上年少增130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063.8亿元,比年初增加597.8亿元,比上年多增240.9亿元。年末全省各项贷款余额7017.7亿元,比年初增加841.6亿元,比上年少增76.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509.7亿元,比上年多增189.8亿元,其中工业、商业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95.3亿元和38.7亿元,而投向农业、个体私营企业的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178.9亿元、7.4亿元,比上年多增69.6亿元和2.1亿元;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256.4亿元,比上年少增131.2亿元,其中的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长较快,比年初增加114.7亿元,比上年多增41亿元。 九、科学技术 2001年全省科技事业平稳发展。全年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112项。荣获国家级科技奖励成果19项,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学进步奖18项。全省共组织实施省级以上星火计划项目198项,实施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269项,其中国家级101项。全年专利申请量11168件,比上年增长11.5%;授权专利6724件。科技人员素质逐步提高,全省共有两院院士29人,比上年增加7人。 技术监督工作继续加强。全省对10.2万家企业的22.3万批产品进行了监督检查,抽样合格率达74.3%。有12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25个产品获省产品质量奖,6个企业获省质量管理奖。全年有123种产品通过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验收,42种产品使用采标标志,53项采标新产品列入国家新产品计划。全省2219家企业取得质量体系认证证书。 气象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增强,防雹减灾预警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在济南、青岛、烟台、临沂、滨州五市气象部门建设多普勒雷达,增强了全省气象防灾能力。提高人工降雨工作水平,全年共组织飞机人工降雨18架次,减少了因灾造成的损失。围绕农业生产需要,及时、准确地预报了春播、麦收天气情况,加大了病虫害预报工作,同时加强防汛服务,对汛期出现的10次重大天气作出准确预报,保证了抗洪防汛工作的圆满完成。 十、环境保护 环境执法取得新的进展。全省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法规办法,并组织了对小清河、南四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环保执法检查,确定关停41家年产2万吨及以下造纸企业草浆生产线。全省达标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率达96.8%,达标排放率95.2%。 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果。全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705个,完成投资额6.8亿元。国家第二期“绿色工程”规划项目竣工验收7个,共投资9.1亿元;在建的64个项目中,已完成投资35.0亿元。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达96.6%,新增废水实际处理能力18.7万吨/日,废气实际处理能力1280万标立方米/时。 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全省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59处,面积81.6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5.4%。建立生态示范区29个,面积695.9万公顷,其中国家级15个,面积534.8万公顷。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上有所好转。17个市政府驻地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日均值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硫年日均值比上年下降了4.3%。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68.2分贝。全省累计建成城市烟尘控制区211个,总面积达1800平方公里;累计建成城市噪声达标区257个,面积为1388.1平方公里。 环境科技支持能力有新的提高。21项环境科学研究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40个产品获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推荐环保重点实用技术9项。全省22个单位获国家环保设施运营资质认可证书。全省40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全省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优化84个城市大气监测点位。深入开展流域、海域和污染源监测,定期发布重点流域排污总量控制监测公报,获取有效数据60万个。 全省完成城市建设投资1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新建污水处理厂10座,新增自来水供水能力60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能力80万吨/日,垃圾处理能力1500吨/日,城市道路650万平方米,供热面积600万平方米,公交运营车辆900标台。 十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2001年全省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在校生规模继续扩大。26个培养研究生单位共招收研究生5371人,比上年增长39.5%;在校研究生11877人,比上年增长39.4%。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18.4万人,比上年增加4.8万人。其中本科招生7.6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专科招生10.8万人,增加3.2万人;本专科招生数分别占招生总数的41.4%和58.6%。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44.9万人,比上年增加12.4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23.4万人,增加5.1万人;专科在校生21.6万人,增加7.3万人。全省普通高中招生和在校生人数明显增加。高中招生47.8万人,在校学生达124.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5.2万人和15.5万人;初中招生173.2万人,比上年减少18.4万人,在校学生达到578.1万人,比上年增加8.1万人。全省小学招生及在校生人数继续减少。小学招生101.4万人,比上年减少3.1万人。小学在校学生699.2万人,比上年减少75.7万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8.5%。全省幼儿园1.7万所,在园幼儿数137.6万人,比上年减少23.7万人。全省140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7万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共招生10.3万人,比上年增加3.1万人。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共有在校学生25.6万人,比上年增加5.7万人;各类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0.6万人;全省270所技工学校,全年招生5.4万人,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达到90.0%;各类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共培训739.3万人次,其中农民技术培训680.2万人次。全年20多万人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17万人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全年扫除文盲18.5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