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08 厦门市统计局

城市信息化

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年末,全市数字电视用户突破10万户;城镇和农村每百户家庭分别拥有电脑79.5台和29台、移动电话219部和200部、电话103部和91部。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全国政府门户网站评比中,厦门政府网站在地市网站中位居第九。厦门电子口岸平台已升格为福建电子口岸;gps系统推广应用成效显著,全市公务及商用车辆gps装机498部,gps平台共接入各种车辆、船舶6124辆(艘);完成工地监控和土方车监管信息系统试点,为利用信息技术减少城市粉尘和噪音污染、提高交通安全、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积累了经验。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

文化生活精彩纷呈。年末,全市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个,艺术表演场所6个,全年艺术表演场所演(映)出场次为3000场,观众合计17.4万人次;文化馆5个,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3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个,公共图书馆8个,全市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达229.9万册(件),全年总流通152万人次。出版发行各类报纸9种,17412万份;期刊杂志26种,91万册;录音制品29种,录像制品196种,电子出版物10种,共479.2万盒张。全市共有广播、电视节目各5套,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7%和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影视制作企业10家,其中从事电视剧制作1家,动画片制作1家,电视节目制作8家,基本涵盖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领域,厦门世通华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车载移动电视已发展到包括厦门在内的北京、济南、大连、武汉、广州、深圳、重庆等20个大中城市,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世通华纳车载移动电视联播网”。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被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授予“最佳合作城市”荣誉称号。“海峡月·中华情”中秋焰火晚会、庆祝厦门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文艺晚会等各项重大艺术活动连场推出,大型文化活动频繁的“厦门现象”已享誉全国。在台北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集学习、欣赏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极富现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群——厦门文化艺术中心基本建成,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美术馆、文化馆)等馆藏建设已开始试运营,厦门文化设施建设进入全国同类城市的先进行列。大批文艺作品在国家、省级文艺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歌仔戏《邵江海》获首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并入选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剧目;高甲戏《阿搭嫂》、音乐话剧《雁叫长空》在全省第二十三届戏剧会演中,获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歌仔戏《窦娥冤》获剧目奖,实验歌仔戏《孟姜女哭长城》获演出奖。

卫生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到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事业机构1083个,其中医院37家、疗养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家、卫生院16个,门诊部74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专科防治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1.2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5169人,执业助理医师550人,注册护士4432人;卫生机构床位8018张,其中医院6479张,疗养院672张,卫生院577张。全市实行合作医疗或保险的有303个村,设置农村医疗点305个,拥有助理执业医师60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85人。2006年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65.08万人,参合率达95.8%,参合人口中农民约43.6万人,“村改居”居民约21.4万人,共筹集合作医疗资金约2972.6万元。全市所有医疗单位均已实现传染病网络直报。

体育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2006建发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来自世界五大洲39个国家和地区的20933名马拉松专业选手和爱好者参加了比赛,参加全程马拉松赛人数达3567人。市代表团在全国第三届体育大会上,取得了体育舞蹈、航海模型、保龄球等项目4金4银6铜、部分参赛项目进入前8名的历史最好成绩,位列参赛的计划单列市之首,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中,取得历史最好成绩,获得144枚金牌、119.5枚银牌、100.75枚铜牌,奖牌总数364.25枚,总分3504.25分。厦门运动员郭振东代表国家羽毛球队参加汤姆斯杯世界羽毛球团体赛获得冠军;陈秋斌在国际帆联2006年世界帆船运动会女子rsx级帆板决赛中夺得金牌,取得了中国帆船运动在世界大赛上的第一枚金牌;刘憬在2006年世界赛艇锦标赛上获得女子轻量级四人双桨冠军;郭振东、马燕华在多哈第十五届亚运会上获得了2项冠军;厦门羽毛球队在全国羽毛球锦标赛上取得男子团体亚军,在全国青年锦标赛获得了3项冠军;厦门足球队征战中超,以9胜11平8负的战绩排名联赛第8名。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人口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60.38万人,常住人口为233万人。

在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为109.24万人,岛内的思明、湖里两个区人口合计72.83万人,比重达45.4%;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36‰,人口死亡率为3.84‰,人口自然增长率7.52‰,比上年提高1.93个千分点;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分别为81.07万人、79.31万人,各占50.55%和49.45%,性别比为102.2(女性为100),基本保持平衡。

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和财富积累继续增加。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13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工薪收入为14580元,比上年增长28%,拉动可支配收入增幅达14.8个百分点,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69.5%。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162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食品类消费支出5022元,增长14.6%,占消费支出的35.5%,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68元,增长10.2%,其中工资性收入达3370元,增长13.2%,占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五成;转移性收入173元,增长31.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215元,增长13.5%,其中食品类消费支出2099元,增长10.7%,占消费支出的40.2%,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居民生财有道,储蓄存款持续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股息与红利收入增长77.9%;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680.82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居民人均利息收入增长55.8%。

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年末,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空调器197.5台、淋浴热水器109台、洗衣机97.5台、电冰箱103.5台、影碟机89台、组合音响39.5套、摩托车29.5辆、家用汽车4.5辆。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空调机52台、电冰箱92台、洗衣机39台、组合音响32套、摩托车135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