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8 厦门市统计局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福建省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争创海峡西岸经济区领先优势,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发挥经济特区中心城市龙头作用的目标,克服宏观政策调整、生产材料价格上涨、电力不足等造成的影响,抓住经济增长处在新一轮上升期的良好契机,全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协调的发展。

一、综合

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都有所提高。初步测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883.21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90亿元,下降0.3%;第二产业增加值523.94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增加值339.37亿元,增长11.8%。按现行价格计算的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64.3%和34.6%。三次产业比例为2.3:59.3:38.4。按年末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0175元,比上年增长12.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40146元,比上年增长14.4%。经济运行中更加注重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万元生产总值(gdp)耗电由上年的735.2千瓦小时减少到694.2千瓦小时,万元生产总值(gdp)耗水由上年的16.2吨,减少到15.5吨(不含生活用水、电)。

经济的增长为全市的财政税收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004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60.3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8.2%;剔除出口退税因素,达180.3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68.23亿元,剔除出口退税因素,达88.2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0.2%。在财政收入中,工商税收41.77亿元,比上年增长21.8%;企业所得税29.3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个人所得税14.1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全年财政支出101.45亿元,增长12.4%。在财政支出中,建设性支出33.61亿元,增长13.1%,经常性支出64.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财政在保证政府履行职能和支持重点建设项目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加大;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体制创新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

二、农村经济

统筹城乡发展,农业调整又有新进展。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总体思路,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农村城市化的目标,着力创新“三农”工作机制。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21亿元,比上年增长0.5%;其中种植业产值12.11亿元,比上年增长1.9%;林业产值0.13亿元,比上年增长7.4%;牧业产值9.28亿元,比上年增长0.5%;渔业产值11.69亿元,比上年下降1.0%。全年粮豆总产量11.82万吨,比上年下降10.3%;蔬菜总产量55.13万吨,比上年增长5.7%;水果总产量5.60万吨,增长36.3%;肉蛋奶总产量7.55万吨,比上年略降0.02%;水产品总产量17.57万吨,比上年下降0.6%。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和抓好农村富余劳力的转移工作。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34万人;全市2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值75亿元,吸纳本地农民工达1.87万人;全市订单农业11.98万亩,其中大部分以订单蔬菜为主,订单蔬菜面积达11.96万亩,占全市订单农业份额的99.8%,比上年增加2万亩,增长20%。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活条件和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全市确定的农村教育、卫生改造项目达162个,其中已开工项目87个,完成投资1.83亿元;由市、区政府和水务集团共同投资2.5亿元,完成80个行政村和342个自然村的自来水管道铺设任务。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规模效益突显。2004年厦门市工业仍然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29.21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648.29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0%,直接拉动gdp增长11.0个百分点。重点工业企业的经济规模继续扩大,规模经济特征进一步显现。全市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197家,共完成工业产值1379.68亿元;支柱行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突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4年,厦门市机械、电子、化工三大支柱行业共完成规模以上产值1289.4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8.2%,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7.3%,直接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9.7%。全市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快速发展,58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产值911.1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5.3%,比上年增长26.8%;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工业企业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正新、银鹭、惠尔康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增长较快的产品有:微型电子计算机285.08万部,比上年增长25.9%;移动电话机974.92万部,比上年增长32.4%;民用钢质船舶13.76万综合吨,比上年增长52.9%;高压开关板11179面,比上年增长67.5%;电光源(灯泡)12862万只,比上年增长33.9%(见附表一)。

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实现速度、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2004年,全市112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79.53,比上年提高2.97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1608.18亿元,增长19.3%;实现利税总额172.99亿元,增长18.5%,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93632元/人;万元工业产值耗电由2003年的300.5千瓦小时降为266.6千瓦小时。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8.47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全年新签合同价款129.56亿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58.0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5%,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735.4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481.55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6.4%;建筑企业期末从业人员9.88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3.46万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项目带动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4.65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05.67亿元,增长23.3%,更新改造投资53.01亿元,增长32.8%,房地产投资91.46亿元,增长15.4%。全年35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1.0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6.8%;“十五”前四年累计已完成投资953.39亿元。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9.2亿元,比上年增长50.4%。其中,航空运输、道路、港口航道等交通运输行业完成投资49.74亿元,增长54.2%;水利及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6.8亿元,增长22.5%;电力工业投资9.84亿元,增长92.9%;电信业投资8.39亿元,增长22.5%。加大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投资力度,其中教育事业完成投资11.41亿元,增长84.9%。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技术含量有所提高。全年制造业完成投资86.52亿元,增长40.6%,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28.4%,其中:化学纤维业投资16.59亿元,增长13.4倍;塑料业投资5.41亿元,增长1.7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6.46亿元,增长67.0%;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完成投资4.82亿元,增长21.3%;通信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12.97亿元,增长3.9%。在制造业投资中用于设备工器具购置的投资为50.20亿元,增长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