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建筑业生产有所加快。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1.40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全年新签合同价款118.72亿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36.1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702.5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76.1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3.2%;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8.69万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4.61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86.21亿元,增长4.9%,更新改造投资40.22亿元,增长28.5%,房地产投资79.27亿元,增长27.2%,其它投资(含城乡集体、私人投资)38.91亿元,增长8.4%。 海湾型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完成38.25亿元;海湾型城市交通骨干网项目加快建设,环岛路陆域全线贯通,集美大道等岛外主干道开工,交通运输行业完成基建投资23.67亿元,增长了56.9%;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了基建投资4.95亿元,增长20.1%。 制造业技改投资强劲增长。利用易地改造的契机,加大工业技改,狠抓厦工、三圈日化、卷烟厂等搬迁岛外工作和厦顺铝箔、三安电子、正新橡胶、银鹭扩建等重点技改项目,制造业完成更新改造投资28.38亿元,占全部更新改造投资的70.56%,增长81.7%。 房地产投资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亮点。岛外土地成片开发和岛内旧城旧村改造步伐的加快,房地产开发投资79.27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32.41%,增速快于固定资产总投资增速11.7个百分点;商品房总体施工规模扩大,商品房施工面积1290.19万平方米,增长17.8%,竣工面积297.32万平方米,增长36.1%;商品房销售形势良好,销售面积265.92万平方米,增长17.6%,商品房销售额91.95亿元,增长32.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占81.65%,销售额占74.08%;至2003年底,商品房空置面积112.49万平方米,比年初减少18.32万平方米。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2003年交通运输业经受了“非典”疫情的严重冲击,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多项大力扶持受影响行业与企业的政策,经过各部门的合力拼搏,将疫情造成的损失降低到了最低程度。全年完成各类货运总量3055.24万吨,比上年增长13.9%;完成客运总量4440.82万人次,下降5.19%。全年口岸出入境旅客106.99万人次,下降10.6%。 港口生产兴旺。全港现有泊位70个,其中万吨以上泊位23个。2003年新开辟航线16条,全港年底累计共开辟集装箱航线68条,其中有班轮直达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地中海、中东、波斯湾、澳洲、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外贸国际航线55条,内支线4条,内贸线9条,航班密度达每月469班次,已成为全国八大集装箱干线港之一。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为3403.88万吨,集装箱吞吐量233.11万标箱,分别比上年增长24.5%与32.9%。集装箱吞吐量在国内排名第七位,在国际百强港口排名继续前移,跃居前30位。厦金往来频繁,全年厦金海上直航完成16.05万人次,增长2倍多。 航空运输受“非典”影响最大,但经各方面共同努力,全年航空运输扭转了下降局势。空港全年航空安全起降5.49万架次,比上年增长3.8%,其中运输起降5.25万架次,增长1.5%。航空港旅客吞吐量在4月份开始受到“非典”打击大幅下降,最大单月降幅达73.64%,下半年开始回升,8、9、10三个月份连续创历史新高。全年航空旅客进出港人数累计429.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9%,其中,国内航线增长2.9%,国际航线增长11.1%,港澳地区航线下降25.89%;航空货邮吞吐量15.02万吨,增长7.9%,航空港吞吐量在国内排名第11位。积极开拓省外、境外市场,境外航线在原有曼谷、吉隆坡、汉城后新增新加坡、槟城国际航线。至年末,共开通航线达91条,其中,国内航线74条,国际航线15条,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2条,与国内外72个城市直达通航。 铁路运输业也受到“非典”疫情影响,客运、货运发展不平衡,货物运输较快增长,旅客运输小幅增长。至年末,全市始发客车增加到12对,覆盖华北、西南、华中、华东等地区。全年铁路旅客到发总量549.96万人次,比上年略增长0.1%,其中到达游客285.01万人次,增长4.5%,发送旅客264.95万人次,下降4.2%;铁路货物到发总量849.03万吨,其中货物发送量322.51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3.8%与16.8%。 全年邮电通信业业务总量完成23.64亿元,增长16.1%,其中,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87亿元,增长19.2%;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0.77亿元,增长15.8%。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7.6万户,“小灵通”用户19.7万户,至年底,全市固定电话装机总量81.54万户,“小灵通”用户48.87万户;全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5万户,至年底,全市移动电话用户总计达110.31万户。 旅游业受到“非典”的冲击没能维持年初的良好发展势头,但市政府利用“国庆黄金周”与举办首届“中国(厦门)国际旅游节”的契机全力恢复旅游市场人气。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含一日游人数)在1000万人次以上,其中接待境外游客54.88万人次,减少18.3%。在全部旅游人数中,接待过夜境内外游客202万人次,略增0.4%,其中接待过夜境外游客39.99万人次,下降14.9%,接待过夜国内游客162.02万人次,增长5.1%。旅游创汇3.02亿美元,减少17.26%。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物价小幅回升。2003年,厦门市克服了伊拉克战争引发的石油涨价、“非典”疫情引发的部分用品热销及持续高温干旱导致的用电紧张等影响,全年消费市场活跃,物价走势保持平稳小幅回升态势,扭转了自2000年10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下降的态势,经济运行中滞胀的压力得到一定缓解。与上年相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0,上升1个百分点,八大类价格指数呈“三升一平四降”态势,其中,食品类指数为102.0,食品中粮食价格上升6.4个百分点,肉禽蛋及其制品价格上升3.0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升18.9个百分点(见附表二)。 消费品市场除第二季度受到“非典”冲击出现较大波动外,全年基本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83.52亿元,增长17.9%,由于“麦德龙”、“灿坤电通”、“天虹百货”、惠好大药房等进驻,限额以上批发贸易零售业增长较快,累计实现零售额79.41亿元,增长37.5%;餐饮业在第二季度受到“非典”沉重打击后在第三季度回复正常增长态势,尤其是在“十一”黄金周、国际旅游节的带动下,全年实现零售额35.05亿元,增长7.3%,其中,限下餐饮业情况好于限上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4.73亿元,增长8.6%。分经济类型看,非公有制企业是消费市场主体,占全部零售额的八成多,其中其他经济与私营企业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74.9%与51.4%,集体、联营企业则持续较不景气,分别下降47.2%与19.4%。分商品看,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拉动了市场消费的提高,汽车消费成为热点,通讯器材、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成为消费亮点。据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统计,小轿车零售近万辆,增长53.6%;移动电话机零售量增长1.6倍,普通电话机增长81.3%,房间空调器增长42.8%,家用电冰箱增长41.7%,彩色电视机增长26.5%,摄像机增长1.6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