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2010-01-08 厦门市统计局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2003年末全市登记户籍人口141.76万人,44.08万户,其中城镇人口83.74万人,占总人口的59.07%。家庭户均规模3.22人;男女性别比102.57:100;年内出生人口1.30万人,出生率为9.35‰,比上年上升0.19个千分点;死亡人口0.69万人,死亡率为4.98‰,上升0.74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4.60万人,其中:自然增长0.6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7‰,下降0.55个千分点;机械增长4.11万人,人口机械增长率29.49‰,上升13.78个千分点。据抽样调查推算,全市年末常住人口217万人。

城市居民收支双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15元,比上年增长9.8%,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整体效益的不断向好,工薪收入增长了10.2%;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459元,增长11.2%,增幅高于收入。在消费结构中,吃的比重略降,恩格尔系数为41.28%;居住类支出增长最快,增长19.9%,居住条件继续改善,人均住房面积19.59平方米;服务性消费支出2433元,增长14.7%,花钱买健康、买知识、买时尚、买新鲜成为居民新的消费观念和追求。

农民收入继续增加。受产业结构调整、岛内环保政策和持续高温干旱影响,第一产业生产下降,但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出台诸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招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5152元,比上年增长9.1%;工资性收入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占全部收入的41.94%,增长6.2%,来自本地企业的工资性收入1324元,增长61.8%;伴随农村“两化”建设的加快,非农产业纯收入和非生产经营性纯收入也增势不减,分别增长41.2%和17.8%。人均消费性支出3931元,增长10.2%,恩格尔系数为40.68%,交通和通讯类支出405元,是上年的4.7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3.16平方米,82.1%的住房为楼房。

就业形势基本平稳。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112.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7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0.48万人,减少2.25万人;第二产业53.30万人,增加5.44万人;第三产业38.51万人,增加2.60万人。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9025元,比上年增长6.6%。政府始终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认真落实各项增加就业政策措施,制定和完善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成失业人员培训9376人次,积极推行用人单位和培训单位共同参与的“1+1”培训模式和1人就业带动1群人就业的“1+1群”创业培训模式,并组织了我省第一场“1+1群”创业项目专场推荐会。重点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市城镇居民新增就业3.06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6万人。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88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3%。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组建了市社会保险管理中心,合并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年末参保人数分别为50.01万人、47.88万人、45万人、46.72万人和17.79万人,除生育保险外社保覆盖面达到90%以上;基金运行保持良好势头,各项保险基金征收总额达15.4亿元。扩大医保定点覆盖面,新增6家基本医疗定点机构,社区定点医疗机构已达50家,方便群众就医。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普遍建立了大病统筹机制,农村参保覆盖率达51.11%。社会化管理服务日趋完善,确保2.7万多名失业人员和6.7万多名企业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失业金、养老金,31万人次享受城乡低保金2345.36万元。加大农村扶贫力度,重点帮扶了31个经济薄弱村,落实扶贫项目五十多个,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

十二、环境保护

环保工作成效显著。围绕海湾型城市建设规划,厦门把“生态城市”理念纳入政府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城市总体规划之中,2003年正式发布了《厦门市控制扬尘污染通告》,对在建、待建、拆迁、开山采石等工地和物料堆场、道路清扫保洁,施工运输车辆等展开全时制、全方位、全过程监控。全市禁止加工、销售、使用燃煤和高污染燃料工作全面展开。加大了机动车尾气路检和监管力度,全年路检车辆6178部,合格率64.74%;全年报废更新旧中巴车300辆,其中强制报废更新车辆150辆;全面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以厦门电厂等35家排污企业和湖边水库汇水区排污企业为重点,对全市排污企业进行拉网式排查,取缔不法排污企业21家,处理并取缔5家小电镀厂,全市餐饮业污染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003年,全市城市环保投资指数2.2%。区域环境噪声值为55.9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8.4分贝,全市环境噪声达标覆盖率72.12%。全市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为57,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95.47%;饮用水水源地质达标率99%;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93.96%;城市工业废水排放和汽车尾气的达标率分别为97.57%、79.8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为85.87%;全市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11.82%。

与此同时,全面推进现代化生态农业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狐尾山引污上山工程、明达工业园生态示范工程、大嶝生态示范工程等建设项目基本完成。近四十家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生猪存栏数近十万头),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或生态型零排放。上李水库综合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水库汇水区域内所有污染源清理工作全部结束。集美北部工业区污染整治工程全面动工;湖里区安一湖补水管网明渠改暗涵工程开始启动。

“非典”期间,针对疫病可能存在的传播途径,环保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对全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进行全过程监控,对各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加强监测,敦促污水处理厂采取灭菌措施,对机场、港口等口岸单位废水、废物的监管。同时,严查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的处理与排放,确保了厦门环境的安全。

注:

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总产值等绝对数指标和劳动生产率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