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厦门市统计局 2003年,是我市全面建设海湾型城市的开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工作,开拓创新,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努力克服“非典”疫情、持续干旱限电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主要指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 一、综合 2003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是自1998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全市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都有较大提高。据初步统计,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60.12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85亿元,下降13.2%;第二产业增加值443.61亿元,增长23.7%;第三产业增加值296.66亿元,增长10.8%。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2%、73.0%和29.2%,分别带动GDP增长-0.4、13.2和4.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为2.6:58.4:39.0。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3621元,比上年增长13.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5029元,比上年增长15.5%。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调控和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49.22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73.39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9.1%;财政支出90.25亿元,增长8.9%。在地方级财政收入中,工商税收50.67亿元,比上年增长8.9%,企业所得税9.14亿元,比上年增长34.9%;财政支出中,建设性支出29.73亿元,增长10.9%,经常性支出5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较为单一,产业发展不平衡;制约经济发展的后劲问题亟待解决;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保障体系仍待进一步完善;现代服务功能还不够健全,体制创新机制有待进一步激活;岛内岛外、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农业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与管理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行政管理体制仍需进一步改革。 二、农业 农业生产结构性调整。2003年我市加快海湾型城市建设,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集中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订单农业规模扩大,农村“两化”进程与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加快,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全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1.6万人。受产业结构调整和持续高温干旱的影响,农业减产,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但随着农村“两化”建设加快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现,出现了乡镇企业生产增长较快、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的良好势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0.48亿元,比上年下降13.5%,其中,种植业产值11.34亿元,下降8.7%;林业产值0.12亿元,下降16.5%;牧业产值7.94亿元,下降8.5%;渔业产值11.09亿元,下降19.0%。 农业生产规模收缩。全年各种农作物播种面积81.29万亩,减少5.14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13.18万吨,下降4.1%。蔬菜播种面积30.50万亩,减少2.33万亩,总产量52.16万吨,减少4.0%。另外,水果产量受龙眼小年影响下降21.2%,花卉播种面积1.15万亩,实现产值9088万元,均比上年增长6.1%。受岛内禁养生猪、饲养成本上升和“非典”影响,上半年畜牧业生产出现下降,下半年受肉类价格上涨影响,畜牧业生产又有所恢复。全年肉蛋奶产量7.55万吨,下降4.1%,其中,肉类产量6.50万吨,下降4.2%,禽蛋产量8852吨,下降1.5%,奶品产量1649吨,下降15.6%。年末生猪存栏数35.58万头,减少14.1%;累计出栏82.31万头,下降4.6%。家禽存栏数282.48万只,减少4.1%;累计出栏740.34万只,下降5.6%。受西海域整治等影响,年末海水、淡水养殖面积减少到21.24万亩,减少5.42万亩;全年水产品产量17.67万吨,下降17.4%,其中,海洋捕捞2.21万吨,下降27.9%,海水养殖13.12万吨,下降17.7%,淡水养殖2.33万吨,下降2.4%。 林业全年完成造林更新总面积408公顷,比上年下降1.7%。其中,荒山造林218公顷,下降10.5%;迹地更新面积190公顷,增长9%。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2.6%。主要林产品产量木材采伐量1.2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2.7%。 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5.86万千瓦,比上年下降3.1%;农用小型拖拉机0.42万台,比上年下降10.6%。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降低了农村电价。全年农村用电量4.37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6.6%。完成了一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2.36千公顷,占全市农田总面积的86.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在上年工业产值超千亿元的基础上,工业生产仍保持了快速的增长态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94.19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318.21亿元,比上年增长28.5%。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产值1112.34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84.4%;国有企业实现产值59.4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4.5%;集体企业产值8.54亿元,比上年增长44.9%,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0.6%。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支柱行业作用明显。全年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行业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43.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9.2%,比上年增长31.9%,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5.3%,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4.31个百分点;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一批名优产品产销两旺,其中,移动电话机、微型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分立器件、铲土运输机械(装载机)、改装汽车、叉车、金属集装箱、电光源(灯泡)、合成纤维聚合物、中成药、啤酒、食用植物油等产品产量比上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而照相机、成品钢材、化学纤维、罐头等产品产量有所下降(见附表一)。全市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增势良好,48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718.65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54.5%;重点骨干工业企业继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全市170家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16.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4.7%,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9.1%,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5.39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产销两旺,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5.1,比上年提升12.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43.96亿元,比上年增长27.9%;产品销售率98.9%,比上年上升0.9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8.5%,总资产贡献率13.9%,劳动生产率10.43万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