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课改实验成效显著,教学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2003年,在兰州举行的学生创新大赛中,厦门有6项成果获二等奖,2项获三等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拓展进一步推进。2003年,厦门理工学院正式招生;集美文教区规划建设正式启动;4所一级达标中学新校区已开工建设,“高、中部分设”招生规模将翻一番。同时,还积极建立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实行学额补贴,切实解决进城农工子弟就学问题。2003年底,全市已有各级普通学校948所,全年招生11.43万人,年末在校生员37.53万人,毕业9.39万人。其中:研究生全年招生3257人,在学人数7411人,毕业923人。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6所,年内招生1.56万人,在校生4.04万人,毕业0.73万人;普通中等学校117所,年内招生5.31万人,在校生14.51万人,毕业3.96万人,普通中等学校中,中等职业学校(机构)48所,在校生3.07万人;技工学校3所,在校生0.30万人;普通中学66所,年内招生3.99万人,增长7.3%,在校生11.14万人,增长8.8%;小学376所,在校生14.02万人;幼儿园443所,在园人数4.10万人;各级特殊教育学校5所,在校学生1161人。另外,全市还拥有成人高校5所,全年招生0.79万人,年末在校生1.93万人;2003年,全市高中升学率达91.9%;全年有10629名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共录取9100名(其中本科3682名),录取率大幅度上升达85.6%,在全省名列首位。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兴旺。到2003年末,全市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个,艺术表演场所7个,全年演出场次分别为819场、3669场,国内观众分别达107万人次和16万人次。电影放映单位74家(电影院、影剧院10家),全年电影演(映)场次2.09万场,观众218.56万人次,电影放映收入达730.47万元;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拥有7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达157万册(件),全年读者总流通90万人次,图书总流通290万册次。此外还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4个,博物馆3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个。年内先后出版了《厦门文物志》和《厦门涉台文物古迹调查》,举办了“厦门馆藏珍贵文物特展”,并分别对汀溪窑址、明清古墓和明代古井等考古遗址进行了抢救及发掘。市金莲升高甲剧团的新编历史剧《上官婉儿》在西安第八届全国戏剧节共获10个奖项,新编历史剧《金刀会》荣获全国第十二届“孔雀杯”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创作银奖;戏曲舞蹈学校在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获4项奖。 群众创作丰富多彩,社区文化蓬勃开展。全年先后举办了厦门漆画收藏展、民间工艺收藏展、福建省水彩画提名展、厦门书法名家系列个展以及多项业余戏剧曲艺创作活动。在福建省首届社区艺术节调演中,厦门16个参赛节目分获1个金奖、4个银奖、5个铜奖、2个表演奖和优秀组织奖。 文化交流活动继续扩大,年内厦门爱乐乐团赴香港,参加香港厦门联谊总会成立十周年庆典演出获得圆满成功,厦门交响乐团、厦门小白鹭民间舞团及同安吕厝华兴芗剧团分别赴东南亚交流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此外,市文化局还会同厦门大学与日本国际创作学会共同主办了《与自然对话》池田大作摄影展,获得好评。 广播电视建设继续高水平发展,目前已完成数字城域网以及光缆主干网的建设,光点已经达到220个,光缆11900芯公里,近万户网络数字化和双向改造已经完成,广播电台完成播出总控室数字化改造,实现4套节目数字化播出和自动播出;电视台建成了基于IP方式的九地市FTP新闻传送网、收录翻录回传系统等项目,广电网络目前已经利用2个节目平台传输25套福建省播出的数字电视节目;确立了250个“广电信息网示范社区”,首期125个社区已经发展用户2800户,经初步改造升级的广电信息网已发展各类业务用户近六千户。实现了对广东卫视、上海卫视、中央台新闻频道、福建教育台的转播,有线电视节目达到40套,转播节目套数为全省第一。并首次在“9?8”投洽会上设立直播室,联合全国包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内的9家电台同时直播。 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在“非典”爆发期间第一时间发现、隔离并成功治愈了2例输入性非典患者,随后又集中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200余人,排查发热病人5万余人次,及时处置多起突发事件,排除可疑病例,实现了“无非典患者死亡、无二代感染者、无医护人员感染”的“三无”目标,厦门成为中国抗击非典期间最安全的城市之一。到2003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事业机构757个,其中市级医院26家、疗养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家、卫生院18个,门诊部50个,妇幼保健机构5个,卫生防疫机构5个,专科防治机构2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864人,其中:执业医师3521人,执业助理医师480人,注册护士3111人;卫生机构床位6573张,其中市级医院4709张,疗养院744张,卫生院618张。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取消村办、村管、村筹的模式,采用政府举办、商业运作的办法,组织开展对口支援工作,2003年末全市实行合作医疗的村已有298个,共设置农村卫生室356个,拥有执业医师29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51人。医疗业务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市民医疗服务保障条件进一步改善。2003年市区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78.23岁,其中男性为74.95岁、女性为81.53岁。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3年先后成功组办了第十届全球华人羽毛球邀请赛和全国海浪救生锦标赛、全国航海模型锦标赛等多项赛事。举办首届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暨2003年全国马拉松锦标赛的圆满成功,为创厦门体育品牌、进一步树立城市品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3年“五城会”上厦门代表团有65人次在11个大项的36个小项中夺牌得分,荣获了5金2银5铜,其中:陈秋斌、杨玉婷、林丹、卢长亮等选手分别获得了帆板女子翻波板、跳水女子1米板、羽毛球男子单打及举重男子77公斤级金牌。在第三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上,刘俊宏与同伴夺取跳水男子双人金牌并获个人三米板银牌,杨玉婷夺得女子三米板银牌。全年全市共接待来自境外的体育团体14批次310人次,并应邀派出了篮球、羽毛球、帆船等项目的运动员,到美国、西班牙、阿联酋等国家进行体育交流。 全民健身继续向广度、深度发展。在制定了《贯彻<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的同时,积极着手建设国民体质监测组织网络,全年组织了上规模全民健身活动一百多场,参与市民达数十万人。培训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64名,海浪救生员80名。 |